泰安新闻 新泰新闻 肥城新闻 宁阳新闻 东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泰安市 > 泰安新闻 > 正文

不当亡国奴 拒任伪县长 ——晚清翰林院编修高熙喆二三事

来源:枣庄晚报 2015-11-13 11:53   https://www.yybnet.net/

高炯浩(左)在中兴公司参观考察中兴文化。高熙喆

■ 记者 杨军 孙明春 孔浩 文/图

高熙喆,滕州籍清末翰林。他一生为官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告老还乡后曾出资修缮滕县城墙,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拒任伪职,支持乡人积极抗日。其高尚的民族气节令后人敬仰。近日,本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采访组一行,联系上了远在新疆的高翰林的孙子高炯浩,听他讲述了高翰林的一些故事。

为官清正民众赞

著名诗人高炯浩先生现为新疆《工人时报》高级编辑、中国作协会员,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就活跃在西部诗坛的新边塞诗诗人,是西部诗人群体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44年出生的高炯浩说,虽然没有见过祖父高熙喆先生,但自小在祖父的故事中长大,他的气节和文采,对高炯浩的人生和诗歌创作影响很大。

高炯浩告诉记者,1854年,其祖父高熙喆出生于滕县城关镇一个破落的士绅家庭,五岁丧父,随母亲艰难度日,后拜举人黄来麟为师攻读经史古文。1883年,高熙喆考中进士,1887年,授翰林院编修,后继任国史馆协修、山西正考官、会试同考官,及河南、贵州、湖广监察御史等。1904年后,历任甘肃宁夏的知府、直隶宣化知府、大名知府等职。在30余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忠实地恪守忠君保民的儒家思想,刚直不阿,直言进谏,除积弊、易风俗,劝学倡俭,鼓励生产,事迹至今仍在民众中广为流传。

高炯浩说,高熙喆在宁夏政绩显著,口碑甚佳,朝廷又把他调回直隶宣化任知府,临行时宁夏城万民空巷,夹道跪拜。高熙喆只带了两辆骡车,一辆载人和书籍,一辆装着锅碗瓢勺和衣物被褥。乡绅老者叩首献“万民伞”、“万民轿”,道旁百姓齐声欢呼,赞扬高熙喆对宁夏的贡献,夸他为官清正廉洁。高熙喆做人低调,他把宁夏百姓送的“万民伞”、“万民轿”收藏进老家仓库从不示人。1934年,高炯浩的叔叔家有一位哥哥娶亲时,背着老人私自拿出“万民伞”、“万民轿”迎亲,才让滕、峄两县百姓开了眼界。高熙喆知道后,还把新郎官叫去臭骂了一顿,甚至捎上了叔叔,怪他教子不严。

与冯玉祥论国是

高炯浩说,祖父高熙喆勤政廉洁,就连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对他都很佩服。冯玉祥在主政西北时,写过一部题为《我的生活》的回忆录,书中写道:“我到宁夏就问邵道尹,这里以前有过什么好官和坏官?他回答说,还没打听过。我向地方父老问悉,民国前有山东滕县人高熙喆老先生为翰林出身,任此间知府,上任时两匹骡子拉着一辆轿车,里面坐着他的夫人,他自己在车子外边坐着。在任数年,所有自己穿的鞋袜,全是他夫人做的。这里之前所筑的秦渠、唐渠、清渠,工程草率,致黄河年年成灾。高老先生着手改造,每日将干粮及待批阅的公文,打成小包,背到野外草棚中坐着监导民工筑渠,一连五六个月,不问风雨,从不间断。渠成,地方年年丰收,原野一片江南风光。卸任辞行时百姓送行数十里,依依不舍。此为宁夏百年来最好之官。”

高炯浩说,文中提到的做鞋袜的高夫人就是他的祖母洪氏,其兄乃京都名妓赛金花之夫、清末出使欧洲四国的洪钧状元。后来,冯玉祥下野在泰安居住,景仰高熙喆的文章道德,曾邀请他去泰山避暑。两人一为前清高官,一为民国革命将领,漫步山林,谈古论今,忧国忧民,惺惺相惜,一时传为佳话。

晚年修史修城墙

高炯浩说,1911年清廷退位,祖父高熙喆告老还乡,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乡贤、滕县教育界之泰斗。老人晚年在滕县做了三件大事:一是修史;二是修城墙、赈灾施饭、施药;三是宁死不做汉奸卖国贼,积极支持国人抗日。

滕县县志自道光年间编纂到民国30年已近百年,隔年已久,乡贤生氏膏药传人生克中、生克昭兄弟侠心义胆,决计自费修史,并拜见高熙喆,请他主纂。三人一拍即合,高熙喆当即表态,吃住自家,分文不取。生克中说:“您老身为国史馆副总编辑,来修小小县级方志,委实委屈您了。”高熙喆笑曰:“我为滕县乡民,家乡之事岂能推诿!”此时老人已70有余,竟每天早早工作,正襟危坐埋头书案,让众人钦佩不已。老人跑遍原滕县的山山水水,将每天的采问付诸笔端。修史期间,生克中抱病秉笔累绝书案,其弟生克昭继承长兄遗志,编出史志卷五,后为出版客死异乡。高熙喆挥泪为生克中写下“墓表”,并请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华世奎书丹。

1932年,日寇占领东北三省,时时寻衅闹事,挑起争端,高熙喆断言中日必有一战。时滕县城墙年久失修,为了保卫滕县,高熙喆和生氏兄弟商量,两家出资修复城墙,招募民工数十人,辛苦劳作数月,饭食工钱,皆由高、生两家共同支付。被世人一向认为节俭、“会过”的翰林爷,为公益事业一掷千金,显出大家风范。之后的滕县保卫战,王铭章师长以四千正义之师,和三万日寇血战三天四夜,延迟了日寇的南进,为台儿庄大捷争取了时间,这里除了川军的英勇善战外,修缮后的滕县城墙的高墙坚壁,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应该说,高、生两家,为滕县保卫战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感召乡邻打鬼子

高炯浩说,“七七”事变之后,1937年底日寇兵临两下店,滕县乡绅聚集商议对策,有人提出挑酒担肉,出城迎接,以避日寇的杀戮。高熙喆闻言拍案而起,怒曰:“日寇犯我国土,杀我民众,尔等这般下作,无异于汉奸耳!”众乡绅见翰林爷疾言厉色,谁还敢作声?高熙喆言罢拂袖而去,回家就召集全家老幼,训导道:“大敌当前,敌众我寡,但任何人都不准当汉奸,否则逐出家门,永世不准姓高!”高熙喆不做亡国奴的凛然正气,感动了滕县乡亲,孔昭同、马广汉、杨士元等壮士,纷纷揭竿而起,打起义旗建立抗日武装,与日寇血拼。高熙喆的二子高延柳受父亲的影响,也非常有民族气节,他顾不上一家老少的安危,拉了一支几十人的队伍,和日寇打起了游击。

拒任伪职留遗嘱

1938年春,日军兵临滕县城下,高熙喆抱定了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想法,不愿意离开滕县城。他一个人颤巍巍地攀上城楼,手扶女墙,老泪纵横。日寇凶残,家国受难,民众倒悬,让这位耄耋老人忧心忡忡。但他恨自己年老无力,空有报国之志,却不能与敌寇决一死战。

高炯浩说,当时的滕县县长周侗等人认为高熙喆老人倔犟,留在城里已成为负担,便不由分说,命人抬起老人逃往滕县东部山里避难,一家人也只好简单地收拾些生活用品,随老人到了现在的山亭区水泉镇板上村一带住了下来。

滕县城沦陷后,日寇为保住地方的安宁,平息抗日烽火,想借高熙喆“翰林”、“太史公”的头衔,和他在当地的极高威望,派人去东山里请他“出山”,担任“滕县县长”。但是派去的人都遭到了高熙喆的痛斥,后来有个熟人前去邀请,竟然被高熙喆打了两记耳光。日寇恼羞成怒,一面派部队到东山里清剿,一面听从奸人“高翰林嗜书如命,假如抢走他的藏书,必会就范”的建议,将高熙喆家中的藏书强行拉走。被拉走的五牛车线装书是老人一生的收藏和挚爱,消息传到了东山里,老人心疼藏书,大叫一声昏倒在地。

高熙喆的家人心疼老人,劝他回滕县城应付一下日本人,待取回藏书后再隐身而退,但老人坚决不愿和日寇打交道,更不愿与豺狼为伍!1938年秋,高熙喆老人在板上村一病不起,临终之时,他召集全家老小立下了遗嘱。这遗嘱只有一句话:高家人谁都不准当汉奸!言毕气绝。高熙喆至死也没有向日寇低头……

新闻推荐

亓金田书画作品展开展

本报讯(记者 孙丽丽)7月24日,由市政协文史委、市文联共同主办的“桑梓情,赤子心——— 亓金田书画作品展”在莱芜会展中心开展。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毕玉惠,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振杰,市政协副主席...

泰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泰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找他看病最放心2010-06-01 00:41
记者赶早市2010-04-22 00:50
猜你喜欢:
评论:(不当亡国奴 拒任伪县长 ——晚清翰林院编修高熙喆二三事)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