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1990年
德州地区6350名革命伤残人员进行审查登记并换发新证,调整了伤残等级。
1995年
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致残人员由领取伤残保健金改领伤残优抚金。本年度,全市伤残军人抚恤基本达到省定标准。
1996年
提高全市在乡革命伤残人员优抚金标准,其中特等因战提高1000元、因公980元;一等因战600元、因公590元、因病580元。
1998年
革命伤残人员的优抚金特等、一等每人每年提高300元。
2014年
德州市共有1至6级残疾军人1303人,7至10级残疾军人2900人,当年发放优抚金5229万元。整理:徐冬晓 制图:于春芝
“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优抚金也越领越多! ”4月21日,禹城市86岁的革命伤残军人刘成吉拿着刚领出来的3500元优抚金,笑着对记者说。
刘成吉家住禹城市李屯乡前车刘村,说起20年来的变化,他打开了话匣子,“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些年优抚待遇不断提高。”刘成吉说。他1947年入伍,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幸受伤,被评定为三级因战伤残,后来他在泰安市优抚医院疗养,一直到1956年才回乡。
刘成吉回乡不久便结婚生子。夫妻二人住在5间土房里,种着6亩耕地,要赡养2位老人、拉扯4个孩子。 “1994年,优抚金一年能领七八百元钱,除了日常花费,几乎剩不下存款。 ”提起当年的窘迫,刘成吉记忆犹新,“渐渐地国家不断提高我们这些退伍老兵的待遇,1999年,我一年能领到1500多元钱了。 ”
“当时的优抚金,基本能满足生活需要,但是要碰上大事,肯定不够。 ”刘成吉说。 20多年前,刘成吉的孩子们陆续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面临着办喜事,但为数不多的补助金让刘成吉感觉到了压力。
2007年,让刘成吉印象最深的是国家大幅度提高退伍士兵优抚待遇。他的优抚金一下子涨到了1万多元。 “那会儿村里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一年都挣不到1万元。 ”刘成吉自豪地说。
如今,年过八旬的他一个月就能领3500多元,一年就是4.2万元。2013年,刘成吉依靠多年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在村里新盖了4间大瓦房,开起了小超市。由于年龄大了,超市便由儿媳妇打理。 “能够自力更生,也算给国家减轻负担。 ”刘成吉说。
据刘成吉回忆,2007年提高的不仅有优抚金,优抚军人医疗保障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和他一样的1到6级革命伤残军人,如今全部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他优抚对象都由民政部门统一给缴纳医疗保险。
同时,优抚对象还有专门的医疗补助,一般优抚对象的补助比例由原来的15%至35%增长到了现在的50%;重点优抚对象的补助水平最高达到85%。 “房寺镇的一个伤残老兵去年得了脑动脉炎,住院花了8.6万元,医疗报销6.2万元,民政又补助1.3万元,自己实际才花了1万多元。 ”刘成吉说。
此外,2011年起,德州市开始组织老复员军人、革命伤残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轮流到省市的优抚医院进行疗养,每年去一个月,环境好、管吃住,给免费查体。每当村民羡慕刘成吉的时候,他总是说:“都是国家的政策好,俺们这些老兵为国家奉献一时,国家供养了俺们一生! ”□本报记者 徐冬晓 本报通讯员 赵忠和 李月 曲献普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董建新 本报通讯员 任清松 高德刚 郭宗虎8月21日,记者在临邑县德平镇宫家村看到,村里人工湖碧波荡漾,村内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老人带着孩子在文化广场纳凉聊天,一派和谐景象。“多亏了宫肇林...
泰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泰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