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19日讯(记者张中乾)今年3月,泰安市组织调研组对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专项调研,发现农村(社区)文化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使用率低的问题,有限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村一级缺乏基本的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器材,群众文化生活非常贫乏,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对此,市里要求必须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大局中统筹考虑,从最基层的村、社区抓起,通过建设农村(社区)文体小广场,落实基层
公共文化服务“三贴近”的要求,努力在宣传有阵地、娱乐有场所、求知有地方、健身有去处和交流有平台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基于以上考虑,今年上半年泰安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文体小广场建设“六个一”活动,并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文体小广场建设的通知》,对文体小广场建设的硬件标准、活动开展、管理维护等作出明确规范,坚持统一规划、分类实施,根据农村(社区)实际确定了200—500平方米、500—1000平方米、1000平方米以上“三类”建设标准,进行不同程度的亮化、美化、硬化。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泰安市把农村(社区)文体小广场建设与“四德”工程、“强村固基百村健身扶贫”工程、乡村文明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用好各级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采取“上级财政支持一点、共建单位资助一点、企业家和慈善人士捐献一点、村和社区自筹一点”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文体小广场建设资金难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文体小广场的功能作用,做到了宣传有阵地、娱乐有场所、求知有地方、健身有去处、交流有平台,有效拓展了农村文化新阵地,使群众由教育对象转变为活动主体,由台下观众转变为舞台主角,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农村文化发展活力。
新闻推荐
全市3722个村居“廉”风劲吹 管好村居一把手牵住农廉牛鼻子
本报8月19日讯(记者张中乾)走进东平县彭集街道安村,一年前的坑洼泥泞路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柏油路,20多亩的废弃橡胶厂变成了村民口中的“致富小区”——粉皮加工厂……“去年的‘烂摊...
泰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泰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