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19日讯(记者张中乾)走进东平县彭集街道安村,一年前的坑洼泥泞路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柏油路,20多亩的废弃橡胶厂变成了村民口中的“致富小区”——粉皮加工厂……“去年的‘烂摊子\’,今年飞出了‘金凤凰\’,多亏‘一把手\’行得正、站得直,带头干事!”日前,退休村干部孙明贵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这是泰安市加强村居“一把手”监督,深化“123456农廉体系”带来的崭新变化。今年,市纪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对村居主要负责人监督的意见》,全市3722个村居“廉”风劲吹,农村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今年,市纪委围绕破解村居“一把手”用权不规范、不透明难题,对村居“一把手”决策权、审核权、管理权等6项基本权力,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集体资产资源处置、集体或代管资金支出等6类重点经济行为,以及按照村居经济基础好、中、差对集体资产投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传、低保户审批、粮食直补发放等重点权力部位,分别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固化征求意见、集体研究、民主表决、行使权力、全程监督等运行程序。为保障群众的“话语权”,市纪委深入实施“阳光村务入户”工程,在规范开展“三务”公开的基础上,对涉农政策、重大事项、财务管理等群众日常关心的问题,乡镇、村印制《阳光村务入户手册》,实行一户一手册、一月一入户、一季一检查、一年一考核,做到日常工作定期公开、重大事项即时公开。很多乡镇纪委书记都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把干部交由群众监督和评价,这既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村居“一把手”的约束、保护和培养。
砖厂变成了加工厂,岱岳区北留村的尹序茂书记却由衷地说:“严格的监督让村里的事儿越办越好。”原来,村里计划卖掉用以建广场的废弃砖厂,但在班子、村监委的坚持和乡镇纪委的建议下,由卖变租,给集体每年带来3万元的收入。
市纪委通过加强对村居“一把手”的监督,让这些“领头羊”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实、平稳。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收到的有关村居“一把手”的信访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7%,农村党员群众对村居“一把手”的满意度达到80%以上;全市难点村由“乱”到“治”的成功转化数在20%以上;村居“一把手”带领党员干部积极干事创业,新上产业发展项目378个,村居集体年可增收4000余万元。
新闻推荐
本报8月20日讯(记者
费凡)今天上午,泰安市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第二十七届泰山国际登山节活动筹备工作。副市长徐恩虎出席会议并讲话。 徐恩虎指出,泰山国际登山节是我们泰安的传统...
泰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泰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