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文化 薪火相传②
花鼓锣子:老外伸出拇指喊“OK”
本报讯(记者 柳尧杰)一生、两旦、两丑;花鼓、铜锣、夹板、雨伞……钢城区颜庄镇颜庄村65岁的谭业栋老人,打眼一看就知道是花鼓锣子。12月7日,老人告诉记者,“这个走过了一个世纪的民间文化曾让外宾喊‘OK’。”
1899年,颜庄镇天和村的张奉祉老人在流传“莲花落”的基础上,自编词曲初步形成了花鼓锣子。歌舞的角色以道具分工共有五人表演,分别是一个鼓手、两个旦角和两个丑角。它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灵活多样,场面活跃。百余年来,在当地广为流传。2006年,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受村里老艺人的熏陶,上世纪六十年代,不到二十岁的谭业栋开始喜欢上了花鼓锣子。当时他正在读师范,还没毕业就参加了村里的宣传队,并积极参与到花鼓锣子的创作和表演中。
“当年,莱芜县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文艺汇演,花鼓锣子年年都参加。那个年代,演员演得起劲,群众看得带劲。”回忆起那个时代,谭业栋眉飞色舞。
说起花鼓锣子的辉煌史,谭业栋如数家珍:1990年9月,花鼓锣子赴泰安参加“第四届国际登山节暨全国登山活动开幕式”,来自30多个国家的外宾,在观看了花鼓锣子表演后,伸出拇指一个劲地喊“OK”;
1995年10月,代表莱芜市参加全省第二届中老年健身舞蹈汇演,花鼓锣子作为参加汇演的唯一一支农村业余队伍荣获民间艺术类三等奖;
2005年5月,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来莱芜演出,“花鼓锣子”曲目被选为开幕舞蹈……
退休后,谭业栋并没有闲下来,而是积极投身到花鼓锣子的创作与表演中。由于年纪大了,他主要做幕后工作,比如写写唱词、打打乐器,甚至下下通知组织活动。
在花鼓锣子的演职人员里,师范毕业的谭业栋算是个“秀才”,很多唱词都出自他的妙笔。“花鼓锣子随说随唱,唱词灵活多变,演员们既是表演者,也是创作者。”
说起花鼓锣子的未来,谭业栋多少有些担忧:“目前,这支队伍只有十几个人,且队伍老迈,平均年龄在50多岁,正处在青黄不接的阶段。”谭业栋说,“培养队伍、选拔接班人是我们这些老人的责任,花鼓锣子——— 这个颜庄村独有的文化不能丢。”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王宪才 段嗣昊)5月30日上午9点,莱芜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在21楼DTS室组织220千伏钢城站220千伏#1母线故障典型预案演练,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处处呈现出紧张有序的局面。为检验莱芜电网2...
泰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泰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