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9月21日讯(通讯员 于学山)近日,走进肥城市石横镇前一村久久香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的基地里,挖掘机轰鸣作响,三轮车来回穿梭,人声鼎沸,到处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
据了解,石横镇前一村素有种植韭菜的习惯,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前些年,借着国家发展蔬菜种植的优惠政策,该村大力发展韭菜这一富民增收主导产业,一亩地近8000元的收益,极大地调动了全村群众发展韭菜种植的积极性,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种韭菜,种植面积达到了800亩。通过种植韭菜,群众的生活有了大幅提高,部分依靠韭菜调整的群众先后盖起了新型“小康楼”。
为进一步促进群众增收,巩固和发展好“前一”韭菜这一特色农产品品牌,该村先后到滨州惠民县和章丘等韭菜种植先进地区参观,最终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在全村积极推广水培无色害韭菜种植,受到了本村韭菜种植户的积极响应。在镇农科办的帮助下,该村先后成立了肥城市久久香蔬菜种植有限公司,注册了“前一”牌商标。目前,投资160多万元的4个钢筋混凝土大棚已经全部竣工,近期准备向棚内移植已经育好“韭菜”苗,让这些群众眼中的“宝贝”迁入新居,住上宽敞明亮的“新家”,躺在自动化的苗床上,吃上可口的“营养餐”。
据山东农业大学技术人员介绍,水培生态韭菜是山东农业大学重点研究和推广的一项韭菜种植新技术,生产过程中韭菜不再像传统种植模式一样,而是放置于种植床上的一个个托盘内,韭菜从播种、生产、收获全生长期都在营养液中生长,营养液配方依据韭菜的生长需要而制定,避免了地下韭蛆和杂草的危害。这项新技术最大的特点是种植的全过程不使用农药,不但省时省工,而且产量高、效益好。
这些在阳光折射下“熠熠发光”的钢筋混凝土大棚,全是山东农业大学精心为“水培韭菜”量身定制的,在全国也是“唯一”的,不但有着独特的温控、汲水、排湿等智能化控制技术,而且下一步还要配备“机器人”,实现“韭菜”从生长到收割的全程自动化操作。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村里的贫困人口,村两委意识地安排他们来基地打工,不但增加了家庭收入,还无形中学到了“水培韭菜”种植新技术,为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9月12日讯(通讯员雷梅)“以前家里老式的厕所太脏了,特别到了夏天蚊子苍蝇很多,现在好了,改成了水冲式的,既干净又方便,真是太好了!”近日,在肥城市孙伯镇孙东村农村改厕的施工现场,村民雷印生高兴地说...
肥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