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鹿振林 通讯员 崔文冉
村民们地里收蒜薹,台上唱戏演绎着一出出精彩的折子戏
刚过立夏,日落时分,雪野旅游区大王庄镇陡崖村村委大院里已是人头攒动,搭起的舞台上正在上演着莱芜梆子《墙头记》。
庄户剧团的演员苏秀华浓妆淡抹、眉目掩去,一颦一笑,把儿媳李氏这个角色的刁钻刻薄拿捏得恰到好处。若不是乡里乡亲的认识,任谁也看不出这就是白天还在地里收蒜薹、年近60岁干练朴实的村民苏大娘。
台下老老少少看得津津有味,喜不自禁,不时响起响彻云天的掌声、叫好声。
陡崖剧团里所有的演员都是村里的农民,他们白天在地里劳作,匆匆晚饭后,便开始描眉画彩、着装戴甲、登台唱戏;几十年来,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来来回回,演绎着世事变化的折子戏,一演就是60年。
陡崖村委办公室西边的一间房,是剧团的道具室和排练房。或长或短、或白或黑的髯口挂满了墙,下面摆着盔、冠、帽、巾等头饰,一旁的几个箱子里装着蟒、袍、裙、褂等服装和各色的油彩,大大小小的鼓、镲、矛、花枪等乐器和兵器列在梳妆台的一旁。可谓五花八门,样样齐全。
村新“两委”班子上任后,每年用于新置办行头的钱就近万元。
薪火相传60年剧团不断发展壮大
陡崖村地处香山脚下,香山河穿村而过,喝着香山水长大的村民似乎天生有一副好嗓子。
陡崖剧团正式成立于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当时老艺人苏安之、刘效堂等6人爱好莱芜梆子,而且都熟悉并能演出部分折子戏,逢年过节就自动组织起来为群众演出。他们的热情得到公社的支持,以他们为骨干,正式建立了业余剧团,由苏安之任团长,并吸收了一批男女青年进行培养。苏将德继任团长后更加注重对新生力量的培养,使剧团的实力得以不断壮大。由之前的五六个人已发展到现在近30人,最红火时有五六十人。
如今,剧团的名誉团长是张训昌,按他自己的排辈儿法,说是第三代团长,今年69周岁,在剧团唱了50年的戏,是剧团骨干。
张训昌现在还清晰记得他自己第一次上台时的情景,他当时13岁,男扮女装演《麒麟山》中一个丫鬟的角色。他没有一句唱词,表演得有些生硬、忸怩,但下台后,张训昌却深深迷上了唱戏。
初中毕业,张训昌正式加入了剧团,开始正式学习戏曲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词一句,开始了演、唱、做、打。
说话间,张训昌表演了一套兰花指,“早些年,女演员很少,那时候我们要学女子的唱腔、走路、姿势,你要轻柔却又不能忸怩,当时觉得真得很难拿捏。”
50年来,张训昌唱过《白蛇传》、《杨八姐游春》等传统剧,也唱过《沙家浜》、《白毛女》等革命样板戏。他不只是剧团中的“金牌老生”,还担任着师傅的角色。至今仍让他本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当年在莱芜全县组织的演出活动中,他演得《红灯记》中的李玉和。
演绎经典并开拓创新剧团不竭的生命力
自1957年成立,陡崖剧团现已走过了58个年头。
近60年来,剧团不仅演出了《墙头记》、《借闺女》、《辕门斩子》、《智取威虎山》等大家熟知的名曲目,还配合形势,自编自演一些群众熟悉、喜闻乐见的节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学公报》、《供销新曲》、《沤肥记》、《一张锨》等。
近几年,剧团又创作了《富民情》、《搬迁》、《领证》等现代戏,反映的都是新农村建设涌现出来的人和事,让老剧团有了新面孔。其中近段时间新排演的《三子夺父》讲述的是一家3个儿子争着让自己的老父亲去自己家住的故事,演员们将3个儿子使上浑身解数“争父”的情景演得惟妙惟肖,阐释着百事孝为先,让孝、诚、爱、仁“四德工程”深入人心。
我们剧团平均年龄是55岁,年纪最小的是46岁,难免有后继无人的担心,不过,我们会尽最大能力把剧团一代一代传下去……”张训昌说。陡崖村村民刘超,从2011年开始义务为剧团拍摄视频,他要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每一部庄户剧,让传统文化能够代代传下去。
陡崖村村支部书记张呈远说:“庄户剧团的演员们都是老百姓,不计报酬地表演,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多乐趣,也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刘大伟 通讯员崔文冉)近日,记者来到雪野旅游区大王庄镇岔峪村,50多名党员、村民和保洁员正沿着河道,清理垃圾和柴火堆。“街道和两个小河塘的垃圾已清除干净,今年降水少,河道干了,有些村民...
肥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