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娜 通讯员 闫超
作为防治土传病害的
主要消毒剂——— 甲基溴,因其使用操作简便、效果良好而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但因其具有破坏臭氧层作用,早已被国际社会列入受控物质。国际社会已将其列入受控物质,环境保护部和农业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农业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没有了甲基溴,姜农们又该如何应对?甲基
溴替代技术在莱芜市开展情况
又如何?
莱芜市是生姜生产的主产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生姜种植面积接近20万亩,生姜已成为莱芜市主要农业经济收入来源之一,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左右,被誉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摇钱树”。但是由于常年连作重茬,姜瘟病、腐霉根腐病、线虫病(癞皮病)等各类土传病害日趋严重,而防治土传病害,甲基溴是公认的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甲基溴成为姜农们熏地的首选。甲基溴替代项目自2008年启动以来,面对甲基溴淘汰对传统土壤熏蒸模式的冲击,莱芜市农业局积极担当社会责任,通过试点示范、培训宣传、科技创新等一系列卓有成效措施,成功打开甲基溴淘汰替代新局面。
几年来,市农业局以生姜为目标作物,先后在寨里镇、杨庄镇、羊里镇、大王庄镇等试验区近1500亩目标作物的种植田块,采用氯化苦、棉隆等化学替代品和非化学替代技术,累计替代了甲基溴100多吨,圆满实现了甲基溴替代履约目标。
据统计,通过试验示范、宣传推广,截至目前,莱芜市累计新增氯化苦、棉隆土壤熏蒸面积2000多亩。氯化苦、棉隆等甲基溴替代产品和非化学替代技术的使用已从最初的摸索走向模式化、机械化操作,做到了省工省力,真正受惠于百姓。
种了几十年生姜的莱城区寨里镇魏王许村的魏大爷一开始有些不舍:“溴甲烷俺用了十几年了,用起来很方便,省劳力,而且效果还好,用它熏的姜地一两年不会得姜瘟。”可魏大爷还是个明事理的人,在市农业局举办的甲基溴替代技术培训班上了解到甲基溴破坏臭氧层,他下决心不再用了。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甲基溴替代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打破了魏大爷当初的顾虑,还让更多像魏大爷一样当初心怀顾虑的百姓从甲基溴替代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试验效果来看,氯化苦处理土壤效果非常明显,处理区对姜瘟病、烂脖子病防治效果平均达90%以上,高的达95%以上,而且处理后的姜田杂草明显减少,收获期测产结果表明,氯化苦土壤消毒处理增产效果显著,平均亩增产100%以上。从药剂成本上来看,氯化苦、棉隆更实惠。“以前用甲基溴熏一亩地共需要3000多元,现在用氯化苦,2000多元就够了,平均每亩能为百姓节省成本1000多元。”市植保站站长吕华说。“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我们一定采用甲基溴替代技术,减少甲基溴使用对环境的破坏,更何况使用新产品、新技术还能替俺们百姓省不少钱。”一些姜农说。如今甲基溴替代技术应用的环保效应、经济效应正逐渐显现放大,被越来越多的姜农认可接受,而且还为莱芜市农作物生产发展提供了新的绿色防控技术支撑,也为土壤消毒这一新兴市场的建立提供了良好契机。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整合相关资源,做大做强北部旅游产业板块。6月1日,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莱城区大王庄镇、茶业口镇、华山林场、马鞍山林场整建制划入雪野旅游区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和管...
肥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