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庆林 高明
截至目前,莱芜市已有172辆取得校车标牌的“大鼻子”正式投入运营,运营线路270条,覆盖全市农村中小学,惠及16000多名农村学生,基本实现“校车村村通”。如今,“大鼻子”不仅成了乡村一道亮丽的新风景,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学生的家长们吃上了“定心丸”———
民生故事
截至目前,莱芜市已有172辆取得校车标牌的“大鼻子”正式投入运营,运营线路270条,覆盖全市农村中小学,惠及16000多名农村学生,基本实现“校车村村通”。如今,“大鼻子”不仅成了乡村一道亮丽的新风景,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学生的家长们吃上了“定心丸”——
“现在摊点的摆放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任性\’了。摊主都有了自己固定的位置,交通也得到了改善,上下班的路上比以前方便多了。给便民市场点个赞!”网友“再等待在等待”在新近推出的民生报道《肉夹馍摊点迁“新居”》中,对便民市场取得的成效赞不绝口。截至1月29日22时,2014成就报道在新媒体各平台的关注数已达到25.5万。(新媒体记者张宗珂)
“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从村里发车,下午放学十分钟就能到家,每天都很准时!”今年11岁的郑维娜是口镇陈林小学四年级的一名学生,1月26日下午四时二十分,她如往常一样,准时坐上了回家的校车。
在指定的候车点,同学们排队上车,记者发现,每一个乘车学生手中都有一张乘车卡,上车刷卡后系统就会给家长的手机发送一条短信,告知家长学生已上车,并提醒按时接学生。“学生放学后,由我们值班老师带领等候上车,上车后,值班老师与校车护导员签订一份交接单,双方清点人数后才可签字发车。而且每一辆校车上都安装GPS监控系统,全程监控,能够完全做到学校、校车、家庭无缝对接,让家长真正放心。”值班老师介绍道。
记者看到,校车上除一名有经验的司机外,还配备了一名专门的护导员跟车,负责路途中孩子的安全和秩序。学生们依次按自己的座位坐下,护导员一一点名,确认每个座位上都有人后,再依次检查每一个孩子是否系好安全带,校车才开始启动。说起乘坐新校车的感觉,孩子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以后上学再也不用让家长骑车接送了。”
郑维娜家住口镇小冶村,距离学校5华里的路程,十分钟左右便到站了,校车的到站点离郑维娜的家仅有二百米的距离。郑维娜的家庭非常特殊,她的父母均为残疾人,平时根本没有能力亲自接送她,在没有“大鼻子”校车之前,她一直拼“黑”车上下学。“以前坐面包车,车上一般拉十几个同学,多的时候能有二十个学生,车很破有时候在路上就会坏。又挤又不安全,而且经常迟到。”郑维娜告诉记者。
她的父亲郑立军告诉记者,校车给他们家实实在在解决了个大困难。“我和她的母亲都是残疾人,原来只能让孩子拼‘黑\’车,每天孩子上下学在路上的时候,我们心里都是提心吊胆的,知道不安全,但确实是没办法。现在好了,通了校车,一天五块钱比拼车还便宜,而且让孩子能一人一个座,安全多了,真得好好感谢感谢校车,给我们家解决了个老大难,让家长省心又放心!”郑维娜的父亲郑立军夸赞道。
2014年,市委市政府将“校车村村通”工程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营,部门监管,规范管理”的模式,采取分步开通的办法,线路成熟一条开通一条,扎实推进校车工程的实施。
2014年4月28日,莱芜市65辆校车在牛泉镇、大王庄镇、口镇三个镇试运行,试点内的4200名中小学生首次体验乘坐“大鼻子”校车上下学。9月份以来,又有107辆校车陆续投入使用,使农村孩子真正享受到了校车“福利”。
在校车运行过程中,莱芜市坚持政府主导和企业公益运营,成立专业校车管理服务公司,(下转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记者 许俊华)5月15日上午,莱城区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区直部门单位负责人、各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走进会展中心,集中学习莱城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栾健讲授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肥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