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这里有八百里水泊唯一留存水域东平湖,文化底蕴深厚,境内黄河、大运河、大汶河三河交汇,大汶口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渔家文化、民俗文化等相互交融,“运河之心”戴村坝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直至今天,东平人依旧在文化的画卷上挥毫泼墨。
□本报记者姜言明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徐家文
5月21日至24日,全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项目小戏展演活动在东平县举行,这是一场全省戏曲界参与剧种最多的盛会,也是探索表演艺术类非遗保护传承的一次生动实践。为什么选在东平举行?追寻着历史,记者找到了东平戏剧的根及未来。
元代水浒戏的原产地
东平历史文化悠久,曾是元代繁盛的杂剧活动中心,当时在东平这块杂剧艺术的肥沃土壤上,才华出众的戏曲作家大量涌现。在可知的著名作家中,有20多个为东平人或在东平居住过,其中包括高文秀、张时起、张寿卿、徐琰、赵良弼、陈无妄、李好古、杜善夫、张养浩、刘敏中、曹元用、梁进之等。他们或在东平从事戏曲创作,或从学、出仕于东平,对东平杂剧活动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突出的当推高文秀,号称“小汉卿”,其所作《黑旋风双献功》深得百姓喜爱。
元代燕南芝庵《唱论》中曾提道:“凡唱曲有地所。东平唱《木兰花慢》、大名唱《摸鱼子》,南京唱《生查子》……”这说明,东平在当时已成为闻名的戏曲中心,在选唱曲牌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为当时研究者所重视。
东平又是水浒戏的主要甚至最早的产地,当时广为流传的水浒戏有30多个,留下传本的就有10本,如《黑旋风双献功》《同乐院燕青博鱼》《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王矮虎大闹东平府》《争报恩三虎下山》等。到了明清时代水浒戏流传更为广泛,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些水浒戏也为后来的《水浒传》成书奠定了基础。
拥有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东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现已整理出10大类别308个项目资源线索,其中民间文学148项,传统音乐3项,传统舞蹈1项,传统戏剧2项,曲艺3项,杂技与竞技15项,传统美术3项,传统手工技艺51项,传统医药33项,民俗55项。拥有国家级名录2项,分别为腊山道教音乐和端鼓腔,省级名录6项,分别为腊山道教音乐、端鼓腔、四音戏、东平硪号子、子午门、水浒传说,市级名录25项,县级名录64项。
腊山道教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于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腊山道教音乐初时由道教龙门派始祖邱处机所创,经过历代道徒反复演练、创作,逐渐形成自成一体的腊山道教音乐,其中乐器中颇负盛名的是“梧桐大管”。兴盛时道徒多达300余人,相传腊山道教音乐的曲牌多达360余首,有些曲牌为道长即兴而作。现在所传记录已不足20首。
“端鼓腔”又称“端公腔”,东平县境内亦称“端供腔”,是东平湖湖民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扬州香火调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和微山湖端鼓腔一脉相传。2010年6月,“端鼓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鼓腔是湖区渔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以敬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俗文化活动。相传端鼓腔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许愿敬河神而来。据实际调查,至少在清朝乾隆年间,已十分盛行。
端鼓腔演唱时无管弦乐器伴奏,只有几面圆形的单面羊皮鼓,鼓柄末端大铁环上套有9个小铁环,伴奏者用竹篾敲打鼓面,同时晃动铁环,也颇有声势。
“端鼓腔”的唱腔为联曲体,唱词非常难背,渔民们大多没有文化,对内容也只是一知半解,能出师的都是靠死记硬背。每一段“端鼓腔”都源于一个传说,戏里的人物和故事也大多是靠想象出来的。其中曲目《刘文龙赶考》有词3000多句。端鼓腔的剧目能唱十天半月不重复。
戏剧繁荣未来可期
近年来,东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让基层百姓共享文化成果,自2013年东平县全面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以来,送戏下乡活动覆盖了每个行政村,一年送戏高达716场次,真正实现了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为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东平县的戏剧爱好者越聚越多,戏剧进乡村也从“送”到“种”,目前,全县有民间剧团4个,他们在送戏下乡和各种演出活动中,积极与各乡镇戏迷票友广交朋友,传授戏曲表演知识,辅导他们排练节目。各乡镇文化舞台上都有当地戏曲爱好者的身影,他们婉转嘹亮的唱腔在每个深入基层的舞台上回荡。
自2015年东平县戏曲家协会换届以来,注重组织戏剧学术研讨、艺术交流、演出活动,广泛吸纳会员,目前会员已有200余人,每天在县影剧院戏剧协会活动中心进行戏剧交流、演出,小剧场每天晚上都爆满,阵阵喝彩声经久不息。同时,该协会还致力于以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与人民群众、戏剧工作者的广泛联系,积极开展和支持群众性的戏剧活动,促进社会各界及民间戏剧活动的繁荣发展。
县戏曲家协会自2016年度开始在县城影剧院广场举办戏曲消夏晚会暨戏曲社团展演活动。每周一场,连续7场演出。各社团均拿出看家本领,选最好的戏码,上最好的演员,用最好的设备,整个消夏展演活动精彩纷呈。
新闻推荐
本报5月13日讯(通讯员李云霞)9日上午,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让志愿服务深入人心,架起连接群众的桥梁,接山镇开展“...
东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