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娜
“嘀嘀嘀……”电脑不断传来咨询的提示音。解庆丽一边忙着回复一边对笔者说:“双十一这几天我搞了优惠活动,没想到效果非常好,这几天订货的特别多,忙得我连饭都没空吃。”但脸上的喜悦却大于疲惫。
解庆丽是东平县老湖镇前埠子村村民,两年前她打工返乡找不到工作,后来经过县里组织的就业扶贫培训,她不仅开了网店,摆脱了贫困,还成立了公司,成为远近闻名的电商致富带头人。
“东平县是全省扶贫重点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047人,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我们通过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打造扶贫就业基地和精准培训等一系列具体措施,用就业撑起大扶贫。截至目前,我们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经达到3991人,开展技能培训1200余人次。公益性岗位安置371人,就业扶贫公益岗位开发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谈到近两年的就业扶贫成果,东平县人社局局长李学东如数家珍。
公益性岗位助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天刚蒙蒙亮,东平县州城街道的郑亭亭就拿着工具走出家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作为一名贫困户,她格外珍惜这个社区保洁员的岗位。“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让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我打心眼里高兴。”她对笔者说。原来,郑亭亭家里两位老人都身患重病需要人照顾,她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而所有花销只能靠丈夫一人在外打工。如今,东平县开发了一批公益性岗位,她通过向村委会申请,获得了这个保洁员的工作。
在东平,像郑亭亭这样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却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户还有很多。针对这种情况,从2017年开始,东平县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员、属地管理、就近安置”的原则,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扶贫社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大力开发了安全防护、保洁、保绿等一批公益性岗位,工资待遇按不低于全县最低工资标准发放。解决了这些贫困群众因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缺乏、不能外出等就业难题。
东平县采取“产业清单+培训项目清单+贫困人员名单”三单对接模式,对贫困人员开展培训周期短、易学易会、脱贫增收见效快的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目前,公益岗位安置的371名贫困群众年人均收入8164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打造“就业扶贫车间”升级版
走进东平县沙河站镇小杨庄村的就业扶贫车间,村民们正在忙着制作柳编工艺品。县就业办主任王运阳告诉笔者,这个扶贫车间所属的鸿泰工艺品公司主要经营柳、木、草的工艺品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很走俏,年产值可达1200余万元。作为一家就业扶贫的龙头企业,该公司吸纳了周边16个村103个贫困户就业。“我们积极帮助这家公司采取扶贫车间+农户+合作社+种植基地的新模式,想方设法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公司规模,从而能更多地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王运阳对笔者说。
近年来,东平县打破扶贫车间的固有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把更多的贫困户纳入延伸后的产业化链条,有效地拓宽了群众的增收致富渠道。同时,也培育壮大了当地的产业,真正走出了一条“扶贫扶出产业来,农业长出工业来”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据悉,该县已有两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位居泰安市首位。
“滴灌式”培训扶贫扶到根上
东平县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县,东平湖库区沿湖8个乡镇的无地移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近年来,东平县实施了库区移民避险解困工程,重点改善移民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同时利用东平湖丰富的水资源和秀美的风光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移民群众搬进了新社区后,还得有技术、能致富,才能长久地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李学东说:“所以我们就根据每个镇村的主导产业和群众意愿,专门为库区移民量身打造了水产养殖、渔家乐、旅游产品加工等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精准度,从而让贫困群众真正能掌握一门脱贫致富的技术。”
该县商老庄乡的渔民张传民就得益于这一培训:“我原来以打渔为主,闲时打点零工,日子过得挺难。后来参加了县里的就业培训班,就干起了渔家乐。”现在,张传民经营的渔家乐在当地已小有名气,旅游旺季时竟一座难求。开业仅半年多,经营渔家乐的收入就超过了他之前一年的收入。
针对移民开展特色培训只是精准培训的一个方面。据了解,该县还面向学历低、无技术的贫困妇女举办了月嫂、育婴员、保洁员等家政技能培训班。面向农村群众举办了驾驶、种植、养殖、电气焊等扶贫培训班。不仅所有培训全部免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群众还可以享受政策指导和担保贷款的支持。
近年来,该县先后组织开展了扶贫就业培训480余期,培训贫困群众达1.2万人次。同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521万元,有效地推动了扶贫产业的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12月19日讯(通讯员陈敬岭)近日,东平县卫计系统第一期年轻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县人民医院举行。开班仪式上,东平县卫计局...
东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