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展馆陈列的复原版元代漕船。古船上的方钉、钩钉、扁头钉和蘑菇钉。古船档案
时代:元代
身份:退役官船
收藏单位: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国宝留言:京杭大运河主航道出土的元代漕船,就我一艘。
600年前,元代大运河船流如织,常见一些统一制式的漕运船只。它们一生漂泊,看过京城的繁华、见过孔孟之乡的礼仪、目睹过江南鱼米之乡的富饶……但过眼繁华皆成往事。2002年一艘沉睡了很久的元代漕船,从淤泥中苏醒,诉说着往昔的光彩历史。
文/片本报记者凌文秀
因何报废,已成谜
1289年,为了缩短航程,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即山东运河,从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安山西南,到临清抵达御河。两年后,又开凿了从大都(今北京)到通州的运河。这样,南北大运河全线开通,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漕运可以一路从京师到最富庶的江南。
元代大运河是交通要道,漕运(调运粮食)一直是军队负责、政府管理。大运河两岸也有站船,负责传递公文,接待信使、往来使臣、下番百姓及随从使臣。赴京赶考的举子、上京面圣的官员、离京赴任的官员,也多乘官船。我们可以想象,运河帆樯如林,舟船如练,拉纤号子响彻云霄,码头上货物堆积如山,商贾云集,一片热闹繁荣景象。
为了保证安全,历史上有段时间,官船执行十年退役的规定。一天,在会通河上,一艘被清理完物品后的官船结束服役,宣布报废,不再航行。时光久远,我们很难了解,这艘官船是达到了当时“十年报废”的期限报废,还是在会通河这段难行的河段中船身受损,没有办法到最近的修船厂维修,只能选择原地报废。
它到过长江中下游
600多年间,朝代更迭、运河断流,那艘退役的古船也早就没人记得。直到2002年,聊城运河改造,施工人员在闸口(明清通济桥闸)北运河河床的东侧发现了体积较大的木头埋藏在河床底。文物专家们迅速组队抢救性发掘半个多月。
专家们从地面开始逐层挖。先是约半米深的黑淤土,里面掺杂着近代的砖、瓦、瓷片等。再往下15厘米是浅黑淤土,有些明清瓷片。继续挖是黄褐色土,挖出了些元代瓷片。随着挖掘木头形貌的慢慢显现,一艘古船残骸出现了,它来自遥远的元代。
古船内物品不多,只有4件瓷器,两个瓶、一件碗、一件豆,基本保存完整,应该是行船时用来吃饭、储酒或储水的。专家们猜测船只应该清理过才废弃不用的。古船的两侧外板、船尾封板残缺,首封板部分也残缺,出土前又不幸被挖掘机挖去部分船体。但据存留的铁钉和钉痕安装的痕迹,可知这艘船有13个舱。在残船底部的木缝隙中,发现一个小钉螺。钉螺,只存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古船到过长江中下游的秘密被发现。
古船船首平头、前倾,尾封板为略呈后倾的平板,船外板是上好的杉木,首封板为杨木,专家鉴定,它是元代航行于运河主航道的内河船。文物专家和船舶专家会聚一堂,帮助古船恢复了原貌。依据古船残骸数据,再参考已出土的山东菏泽元代运河古船、山东梁山县明初军用运输船等古船的尺度比等,专家们估算出聊城元代运河主航道的这艘古船长19.80米,同时,绘制出复原图进行恢复。
这艘古船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展厅内完成修复、复原后就长久停留于此。迄今为止,它是京杭大运河主航道出土的唯一一艘元代古船。
古船工艺领先于世
在发掘和复原过程中,古船向我们展示了防水舱的设计、铁钉连接船体的技术、捻缝工艺等多项工艺,在造船上,中国曾经领先全球,这艘船就是实物证据。
晋代,中国发明了水密隔舱技术(防水舱技术),继江苏如皋出土的唐船及中国各地出土的唐代以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条中国古船后,聊城古船又一次以实物证实了中国古代发明的水密隔舱技术。
聊城出土元代古船的建造也使用了方钉、钩钉、扁头钉和蘑菇钉,而这些零部件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被用于连接船体。用铁钉连接船板,方便快捷、牢固可靠、船体不易变形。1978年,河北省出土了公元前310年中山国国王墓,墓内的葬船坑曾经存放过几条豪华游艇,船板之间就是用铁箍连接的。秦汉时期,木板船已普遍用铁钉连接了,长沙出土的西汉16桨船模有模仿的铁钉眼。而一直到1431年前后,日本造船才开始用片状铁钉连接船板。而在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在很长历史时间内是以棕绳或椰绳穿拴船板。这说明了,中国造船术曾多么领先和超前。聊城出土的古船以铁钉连接船体的技术,是中国古代传统建造工艺的又一例证。
这艘承载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既反映了中国先进的造船技术,显示了中国古代船匠的聪明才智,也见证了那一时期大运河繁荣的漕运历史,更是给后世留下了比任何历史文献记载更为宝贵的“历史”。
新闻推荐
为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提升第一书记工作水平,积极助力乡村振兴,近期,博山区组织市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30余人外出...
东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