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苏本善
64岁,在这样一个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你是否会再次扬帆远航?或许有人会给出肯定答案。那么到了78岁呢,你是否会依然初心不改为梦前行?相信会鲜有人回应。
然而在东平县就有这样一位老人,她带着家人不远千里从北京来到东平,承包荒山,植树种绿,而且一干就是14年。
老人叫郗玉双,今年78岁,是燕山石化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老人承包荒山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进行了探访。
乘车向西出东平县城,约15分钟便来到白佛山后面的一处山窝。沿山路前行,可见两旁核桃树生长旺盛,被果实压弯的枝条不时伸到路上。远处山坡一片郁郁葱葱,漫山林木,俨然一处大果园。
在半山坡的一处平房内,记者见到了郗玉双。老人中等身材,步履稳健,思路清晰,十分健谈,除去花白的头发,一点也不像是78岁的样子。
郗玉双说,2002年自己从北京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一下子闲下来,这让习惯了忙碌的她感到很不适应。“要找点事情做,天天喝茶、打麻将,人生还有什么意义。”郗玉双说,当时几个朋友建议,要不包片地吧,也为大家感受田园生活提供个去处。
朋友的提议一定程度影响了郗玉双。2004年,经过考察,郗玉双和丈夫看中了位于东平县东平街道石马村东边的白佛山后山坡。面积够大,一共3000多亩,位置好,邻近东平县城,而且白佛山是当地著名旅游景点,两人当机立断,选中了这处用于后半生打拼的“舞台”。
当时村里承诺解决水、电、路问题,一次签订了50年的承包合同,租金每年3万元。签订合同不久,郗玉双就带上丈夫、小儿子和儿媳来到东平。全家人在县城内一处平房安顿下来,准备大干一场。
想法虽好,可现实困难不少。由于种种原因,村里的承诺没能兑现,路和机井的问题都没能解决。沟壑连连的山坡并不能阻挠郗玉双。没有水,就打机井,没有路,就平沟填壑。数月过后,水有了,路通了,一切就绪,就等她描绘美景。
“刚开始种了2万株毛白杨,7000多株板栗。”郗玉双回忆,当年风调雨顺,果木长势很好。但问题接着就来了,板栗树只长个儿不结果。后来请专家查找原因,原来是当地土壤不适宜种植板栗。
树苗钱花了七八万元,难不成要打水漂?“决不能半途而废,困难总比办法多!”2007年,郗玉双开始换种核桃,一共8000多棵。本以为这次可以有收获了,可是核桃依旧是疯长个儿结果少。
时间到了2012年,郗玉双一家到东平整整8年。“妈,咱不愁吃喝,一大家人守在这荒山里值吗?”儿媳陈天旻曾多次这样问。“值,你看原来的沟壑平了,山坡绿了,这就是成就。”郗玉双坚定地说。
当年在果木专家指导下,对原来的核桃树进行了环剥,分批嫁接了新品种。经过5年时间,全部核桃苗实现了更新换代。到目前,每年能产核桃6万斤左右。
“核桃树长势喜人,可是近几年市场行情不好。”郗玉双告诉记者,原来价格好时能卖到20多元一斤,现在只有6元一斤。
面对这种情况,郗玉双有了新打算。她计划将自己的果园升级打造成一处集休闲、娱乐、采摘、餐饮为一体的农业文化产业园。前几年,她建设了水肥一体滴灌、喷灌设备,打通了园内道路,今年初又扩建了水库,园内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以后升级打下了基础。
对于郗玉双的决定,全家人一致赞成。“妈妈一生勤劳,现在年龄大了仍然不愿歇息,因为她觉得还没有做到最好。”儿子说,其实这是一种人生态度,锲而不舍、吃苦耐劳,老人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子孙后代上课。
“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早日建成农业文化产业园。”谈及今后发展,郗玉双说,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给予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同时也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热心农业开发的合作伙伴,尽快实现自己的梦想。
新闻推荐
本报8月27日讯(通讯员刘书翔)结合省级食品安全县创建,东平县食药监局抓好各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加大监督检查频次,督促食品生...
东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