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宿城街头,渐渐恢复繁华,复工的餐厅迎送着来去匆匆的外卖小哥,进店用餐的食客也分坐就餐。特殊时期,公筷公勺、分餐进食走入公众视野。
3月初,宿州向全体市民发布“使用公筷公勺倡议书”,不少餐饮店从复工之日起,就推荐使用公筷。然而,别看是小小一双公筷,真要把它嵌入人们的生活,并不容易。
近日,皖北晨刊记者跟随春天的脚步,走访宿城多家餐饮店,一探究竟。
“公筷”推广中高端餐饮店已经走出一条路
近日,记者在宿城餐饮市场做了一番调查,发现倡导客人使用“公筷公勺”,乃至提供分餐服务,早已成为一些中高端餐饮店的固定服务项目。
3月27日,记者来到宿州国际大酒店,看到大厅醒目位置摆放了“公筷公勺”用餐标识,用以提醒、引导消费者。顾客进店前需经体温检测、信息登记等防疫流程,进店后,每张餐桌上都摆放着“使用公筷公勺”的宣传牌,大家自觉间隔而坐。
“黑筷不入盘,白筷不入口。”酒店总经理王彬告诉记者,目前每道菜品单独配一双公筷或一把公勺,并且每位食客筷架上放有两双不同颜色的筷子,白色是公筷、黑色是私筷,鲜明的视觉冲击提高了顾客使用的正确率。
“以前,顾客习惯围坐在一起吃饭,相互夹菜以示亲近,但疫情防控期间,这种传统就餐习惯潜在地危及了群众健康。酒店一直以来都倡导客人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王彬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筷公勺’能被大多数消费者接受,吃饭时一筷夹菜、一筷入口,既健康卫生,又尊重他人。”
中午时分,在餐厅一间包厢内,陶子一家人正在就餐。席间,她先用白色筷子将菜夹到自己碗里,再用黑色筷子食用。“相比之前,使用‘公筷公勺’是麻烦了些,但这也是为了大家的健康安全着想。”陶子说。
当天傍晚,在金满楼汇源国际大酒店,记者看到,每上一道菜,餐盘上都放有公筷或者公勺,桌上也有提醒市民使用公筷公勺的宣传牌。
王君是金满楼汇源国际大酒店的办公室主任,他告诉记者,酒店提供公筷的做法由来已久。“为了顾客的健康,我们的公筷公勺每天都要高温消毒。”王君说,以前一些客人嫌麻烦,就餐前还会要求服务员撤走公筷,但现在客人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明显提高了。“我们也特别交代服务员,上菜前要提醒客人使用公筷和公勺。”
大众餐饮业“公筷”推广有点难
在当下的餐饮市场,消费者频繁光顾的,普遍是一些大众餐饮门店。它们往往开在老城区或商场内部,以提供2至8人座位,接待家庭会餐、小型聚会、工作用餐为主。而推行使用“公筷公勺”,基础最薄弱、矛盾最突出的,恰恰是这些门店,他们要跨过运营成本、顾客习惯“两座大山”。
经营一家羊肉馆的汪磊说,因北方菜系向来以量大为卖点,分餐制做法很难打动顾客。“饭店在疫情防控之前也有使用公筷的做法,但那时操作起来有难度。”汪磊说,上公筷时,客人普遍的反应是“不必啦,都是一家人”,也有人说声“谢谢”后,就将公筷弃置一旁。
“分餐和公筷在高端餐饮业的行规里早已有之。只是因为人工成本太高,所以大众餐馆实施起来有点难。”汪磊说。
另一家老字号连锁火锅店的李经理认为:“配齐公筷公勺的确会增加企业成本,但从长期来看,这会成为一种‘新食尚’。尤其刚复工的这段时间,餐饮企业都在使出浑身解数吸引顾客回流,特殊时期,‘公筷公勺’反而更好推行。”
采访中,也有餐饮店负责人表示,一定要让市民充分认识到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要性,这也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此类知识的普及。
多数市民表示支持新风尚
朋友聚餐、亲友吃饭,你们会用公筷吗?3月28日,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其中4位受访者表示,基本不用公筷。但这些被访者也表示会积极响应“公筷公勺”倡议,如果餐厅主动提供的话,在就餐过程中还是会使用公筷。
采访中,也有不少市民认为,聚餐时是否使用公筷,取决于一起吃饭的同伴。“比如说和一些不太常见的,或者不太了解的亲友吃饭,这时候你不知道他们的身体状况,还是要用公筷的。”陈女士说,而比较熟的闺蜜和朋友,可能就不会那么在意了。还有人表示,会顾忌同伴的感受,“如果我提出用公筷,搞得人家不太高兴怎么办?伤感情!”
“俗话说,‘病从口入’,通过飞沫、接触传播,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筷我一勺,病毒就有机会‘趁虚而入’。而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就能避免这种潜在隐患。”公务员周女士对此举双手赞成,“虽然用‘公筷公勺’吃起来比较麻烦,但是我觉得这样既安全又安心。”
今年32岁的崔娟认为,如果有条件,则会使用“公筷公勺”。“新时代新风尚,这是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她说,若饭店提供,用起来很自然;但如果确实没有,为避免伤和气,她不会主动提出使用“公筷公勺”。
58岁的邵世梅则认为,使用“公筷公勺”一是太麻烦二是不符合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传统。“在家中聚餐时,可能我们会觉得子女嫌弃自己,客人会觉得主人没有诚心,如果席间有人刻意使用‘公筷公勺’会显得生分。但是如果在外就餐,还是很有必要使用‘公筷公勺’的。”
全民动员共守“舌尖上的健康”
对于使用“公筷公勺”倡议,市立医院传染科副主任武玲表示很赞成。“如今,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排队时保持距离、见面问好不握手……这些细节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心照不宣的基本礼仪。要实现全民健康,一定要避免‘饮食不洁’带来的隐患。”武玲告诉记者,甲肝等消化道传染病,引起慢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等疾病,都容易在一起就餐时传播。“使用公筷能阻断疾病的传播,但不会阻断友情亲情。让分餐制和‘公筷公勺’走进寻常百姓家,只做推广和规范还不够,要树立全民意识,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走进每个人的心里,成为自觉行动。”
全城力促“公筷行动”,从公共餐桌推广到家庭饭桌,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市人大代表沈会表示,使用“公筷公勺”,不是矫情而是文明,是拒绝生病而不是生分。家有老人,要善意引导使用“公筷公勺”;宴请宾客,要主动引导使用“公筷公勺”;教育孩子树立良好的“公筷意识”,做到专人专筷、多人公筷,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更彰显社会责任。
“公筷比分餐更适合国情。”沈会建议,婚庆等大规模聚餐活动时使用分餐制,让“分餐”成为新时尚,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老师田娜娜认为,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一个引导的过程,“学生在食堂就餐,一直都实行分餐制,每人一套餐具,我们更鼓励学生自带餐具。同时,倡导学生在居家生活中推进‘公筷公勺’使用,尽管家庭中公筷的使用是关乎传统和文化习俗的‘私事’,不能强制,也很难一蹴而就。但我们也能看到,当下年轻人,对于分餐和使用公筷是习以为常的。这种新的饮食文明的演化,很可能会在代际更替的过程中最终完成。”文/图记者刘晓琼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位于宿马园区的皖创环保子公司安徽利和水务有限公司收到“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该项成果的取得,既是公司长期坚...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