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座秀丽、宜居的城市正在安徽东北部崛起,一幅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正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作为历史重镇,南北要塞,宿州市物产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著名的书画之乡、民间艺术之乡、马戏之乡、泗州戏之乡、观赏石之乡,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2008年宿州市荣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2015年,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近年来,宿州市在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同时,围绕“一中心、两新区”,持续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城市绿道建设专项行动”为载体,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特别是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后,宿州市持续坚持建设与管理并进、增量与提质同步、传承与创新并举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思路,对标徐州,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秉承绿化为人思想,以问题和结果为导向,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到2017年底,宿州市建成区面积增加10.22km2,达到80.22km2;建成区绿地面积2766.83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799.2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4.49%,绿化覆盖率达到39.3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7m2。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提高了0.27、2.23个百分点和0.21m2,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1.7%。完善绿化规划 规划引领作用持续彰显
绿化规划体系持续完善。2016年以来,宿州市在现有城市园林绿化7个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先后编制完成了《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宿州市生态网络体系规划》等10个专项规划,城市绿化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规划引领作用持续彰显。中心城区先后规划建设了宿州大道公园、汇源公园、城南公园、三八沟人工湿地公园、沱河人工湿地公园,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了植物公园、动物园、芦岭湖湿地公园、桃园湖湿地公园。 2015年以来,城区新增绿地面积900万m2,“一环、两心、三园、四带”的绿地系统框架日以丰满,滨水园林特色持续彰显。
规划管控力度持续加强。将建设项目绿地率指标纳入 《宿州市城镇绿化条例》(以下简称 “条例”)规定条款,将住宅小区绿地率指标提高到40%,实施绿化方案联合审查制度,园林部门参与规划验收和综合验收制度,确保规划指标落实到位。推进项目建设 绿地系统品质持续优化
加大投入,城区绿量持续提高。宿州市将城市绿化建设资金和绿化养护资金纳入政府年度预算,结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利用PPP项目资金投入水体治理和绿化建设资金4.5亿元。 2016年以来,市本级财政资金加上“PPP”社会资金,总投入达8.7亿元,城区绿量持续提高。
项目增绿,绿地系统持续完善。 2016年以来,市本级推动实施39项绿化建设工程,先后完成了外环南路等8条新建道路绿化,新建了新北沱河公园等12个新建公园、游园和节点绿地。已建成滨水绿地12万m2,城市绿地系统构架持续得到完善。
绿化提升,绿地系统品质持续优化。该市按照绿化为人、绿化惠民的原则,以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为抓手,实施公园绿地提升项目,2016以来累计提升公园绿地面积234.9万m2,先后完成沱河景观带、运粮河景区、鹏程游园、迎宾游园等10个公园游园提升工程,宿州大道、淮海南路、西昌南路等14条道路绿化提升工程。 2015年以来,宿州市把“绿”与“道”相结合,大力推进城市绿道建设,先后建成公园型、道路型、滨水型绿道130余公里,初步形成了贯通回环的步行和骑行网络。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提高幸福指数,宿州市采取项目化推动、理念化融入、社会化参与等举措,大力推进“花满宿州”工程。花满宿州项目根据沱河景观带场地现状,采用了不同的花境表现形式。在主要入口及景观节点处,结合亭、廊、花架等构筑物,栽植多种草花和观赏草,营造节点花境景观。届时待项目完成后,沱河景观带将以靓丽的姿态,为市民增添一处踏青赏花的好去处,成为市民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之所。注重整合资源 节约型园林建设持续推进
宿州市坚持节约理念,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通过资源整合、规划管控、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大力推广节约型绿地建设。
整合资源,节约绿化征地费用。结合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通过拆迁建绿、拆违还绿、规划建绿等形式,解决中心城区绿化用地不足难题。 2016年以来,棚户区改造新增绿地面积24.7万m2。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采取以绿治脏、以绿治乱、以绿治差的方法,对城市边角地、弃置地等脏乱差地段实施绿化,先后建设宿蒙路、金海大道、纺织路等16个街头游园。结合大气污染扬尘治理,开展裸土植绿项目,城区累计新增绿地面积32万m2。对未征用的土地,鼓励土地使用权人发展苗木生产基地,建设生产绿地累计达到275.9公顷。
制度管控,节约绿化建设费用。出台树木移植管理规定,在项目选址上依托河流水系,依水建园,因地制宜节约建设投资。在项目规划设计上,出台地方乡土树种名录,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优先使用本土树种,控制大树进城和移植,减少硬质铺装和大体量建筑使用,减少单一草坪应用。通过综合施策,应用节约型园林技术面积达617.35公顷,节约型绿地建设率达70%。
多措并举,节约绿化养护资金。推广“自然水灌溉和造景”技术,建设7处沿河泵站,利用地表水养护滨水绿地;建设中水泵站,利用城南污水厂中水养护道路绿化和公园节点绿化。推广应用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生物防治面积达535.96公顷,生物防治推广率达61%,节约养护资金。强化同频共振 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与单位小区共振,开展园林式单位小区创建。以园林式单位小区创建为抓手,推动实施99个小区、233家单位庭院绿化,小区绿化面积达 253.6万m2,单位庭院绿化面积达到336万m2,园林式单位小区达超过60%。
加强行业指导,强化行业管理。为强化行业管理、区域统筹,2016年宿州市出台《宿州市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 “五个全覆盖”工作实施方案》,制定第三方考评细则,将全市5个县区、3个园区的绿化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纳入监管范畴。采取 “指导、检查、信息、考核、奖惩”五个全覆盖的方式,加大对各县区、各园区的指导、检查和考核。
注重上下联动,发挥监管职能。以安徽省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为抓手,成立组织,健全机构,按照 “项目建设责任化、工程进度形象化”的要求,强化调度督查,健全竞争机制,园林绿化行业监管职能持续得到加强。
实行市场管养绿化景观效果持续提升
为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该市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社会服务,绩效管控。全面对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徐州市,将城区450万m2绿地通过公开招标,优选4家有实力的绿化企业负责养护管理。同时,出台城市绿化养护管理规范标准和考核细则,实行网格化管理、常态化监管、绩效化付费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考核机制,城市绿化建设成果得到全面保护。
拉升标杆,培树样板。为提升绿化养护质量,培育园林工匠,固化创建成果,宿州市成立大乔木修剪队、生物防治队、绿化养护队,将城区40万m2的公共绿地列入自管范畴,培树沱河休闲绿地、北外环和迎宾大道示范绿地。通过现场观摩、公众调查、综合评价,总结市场管养与政府管养的差距,探索出一条宿州“管养模式”,管养体制实现“跟跑”变“领跑”。
复制经验,推广模式。按照“宿州模式”,全市5个县区、3个园区以及新汴河景区、植物公园、雪枫公园等单位,绿化养护均采用市场化养护,市场化养护绿地面积达90%以上,城市绿化景观效果持续得到提升。
转变发展理念园林绿化行业持续创新
为践行绿化为民、绿化惠民的本质属性,宿州市转变服务理念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园林行业不断创新。
创新 “互联网+园林服务超市”。 2015年开始,创新建立了全国第一家 “互联网+园林服务超市”,实行线上、线下为市民提供技术服务、问题咨询、举报投诉。
创新植物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推动园林行业创新发展、循环发展,2015年宿州市创新建设了一座占地1.8万m2的园林植物废弃物处置中心,安装了一条植物粉碎、加工、发酵、反抛、制肥生产线,年处理植物废弃物 5万 m3,年生产有机质4500m3,并注册“古汴绿宝”商标,实现了植物废弃物循环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创新应用园林科研成果。创新应用“华农1号”悬铃木枝条,通过砧木、接穗,嫁接300余棵法梧行道树,减轻飞絮危害。创新应用中山杉118新品种,栽植2万余株,丰富园林植物品种。创新建设园林科普基地,培育月季110多个品种,2017年以来城区累计栽植月季100余万株,市花应用得到全面推广。
运用法治手段绿化管理力度持续加强
坚持法治化护航。 2015年,宿州市获得立法权后,将《宿州市城镇绿化条例》列入第一个立法项目。 《条例》2016年3月实施,2018年6月进行了修订,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全国第三个地方性法规。《条例》实施以来,通过普法、执法,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实行问责制度,城市绿化规划、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坚持制度化管控。出台实施绿线管理、蓝线管理、紫线管理、公园管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等10个规范性文件,以及大树移植、质量管理、湿地保护等24项管理规定。
坚持信息化监管。依托数字城管,投资40万元建立园林监督指挥中心,实施人员、车辆定位监管,园林信息动态监管,案件处置网上办理。
坚持专业化执法。依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组建园林河道专业执法队伍,实行派驻执法、联合执法、下沉式执法,近年来没有发生重大园林绿化违法案件,城市园林绿化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经验中,该市深刻体会到了园林绿化工作是加快城市建设的有力抓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平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
抓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该市将持续秉承规划建绿思想,在绿化规划上系功夫,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修订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中心城市公园游园布点规划;持续坚持项目增绿做法,在绿化建设上下功夫,以城区水环境治理为抓手,大力实施湿地公园、专类公园、街头游园等建设工程;持续推进节约型园林建设,在园林绿化科研上下功夫,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循环发展、节约发展。持续推进文化融入理念,形成历史文化展示走廊;持续推进市场化管养,在固化成果上下功夫,推行共治共享,完善监督考核评价办法,提升管养质量;持续延伸绿化服务链条,在绿化为人上下功夫,建设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
满眼是绿色,步步是风景,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成果让如今宿州城区处处都充满着园林的优雅和勃发的生机。宿州人勤耕不辍,用生机盎然的绿意,用繁花满园的盛景,装点了更加多彩的城市,也为生态安徽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15日上午,宿马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倪志品带队开展节前消防暨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园区主要负责人及园区安...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