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晚,灯火辉煌的宿州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座无虚席,2017年度埇桥区寻找“最美教师”颁奖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欢快的音乐声中,一位手拄拐杖的人走上领奖台,人们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就是身残志坚、爱岗敬业,30年如一日,在市第三中学图书馆这一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凡事迹的张拥军。
张拥军1968年出生,父母都是教师,在兄弟姐妹6人中有3人也是教师,可谓教师之家。他原本应该在书香的浸润下健康成长,可当他周岁时,一场42度的高烧三天三夜不退,突患的小儿麻痹症从此使他落下双腿残疾,不得不用双拐伴着自己艰难前行。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磨难不会击垮有志者,时间从来不会阻挡梦想的脚步,梦想总会眷顾那些踏浪前行、迎难而上的人。双拐伴着张拥军走过风霜雨雪,但他始终如一的信念就是哪怕比常人多吃再多的苦也要好好读书,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1989年,他从宿州师专历史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市第三中学负责图书管理工作,可这却与他在大学学习的专业并不相关。张拥军沉下心来,从头开始,刻苦学习图书馆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来他陆续通过图书馆初级、中级考试,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图书馆知识和规律及应用现代技术,科学规范地管理中学图书馆。他坚持阅读学习专业书籍,不断学习新知识,多次拄着双拐独自一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到外地学习、培训、交流,开拓视野,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至今他已有数篇论文发表在国家和省、市报刊上。
心无旁骛,业精于勤,也许是对张拥军的恰当评价。自他干图书管理工作以来,克服重重困难,将原本底子差、基础薄弱的图书馆改造成为现在各类图书文献资料较为齐全的开放型图书馆。为了让有限的购书经费能用在教育教学的急需上,他坚持从实际出发,严格把好馆藏图书的采购、验收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刊进入图书馆。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严把重复关,防止浪费,有阅读和收藏价值的文学名著、工具书等,则有计划地逐年购入,逐渐配齐。对不适应教育和形式要求的旧书,及时做好剔除工作。经过长期积累,学校图书馆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馆藏,成为学校师生放飞梦想的书香殿堂。他坚持完整收集了自1989年历年来的各类中学教学期刊百余种、《人民日报》《安徽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并逐年装订成册保存至今,成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在图书馆播种梦想,在图书馆收获希望。”学校图书馆每年都积极配合学校德育处、团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开展图书报告会、知识竞赛、读书演讲等活动,参与市书香阅读季组委会组织的诵读活动,并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2017年9月市图书馆直属分馆在市第三中学正式挂牌,这是市图书馆在全市中小学开设的第一家分馆,同时,学校图书馆还被省总工会命名为“职工书屋”。
如果说书山有路,那么,图书馆就是路上的加油站。学校图书馆借阅人员众多,书籍类别多样,要想“加油站”井然有序,必须科学规范,严谨务实。张拥军不断借鉴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在摸索中建立健全了校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他还积极推进现代教育管理技术在图书馆中的运用,全面提高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水平,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搜集、筛选和处理图书文献资料,严格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编目、著录,保持室内清洁,注重保持良好的馆容馆貌。新书编目后及时上架、倒架,保证书架整齐,不断加强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张拥军身患残疾,行动不便,但他时刻牢记作为校图书馆馆长的职责,也无时不心怀感恩之心,用自己的“光”和“热”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多年来,无论什么时候需要加班,他从不推诿,不论是中午加班不休息,或是晚上加班到十点多钟,周末、节假日图书馆正常开放,从无怨言,不计个人得失。图书馆成为他的另一个“家”。他热心为每一位教师查找资料做好服务,并尽其所能,为全校200多位教师及时提供各种教育教研培训、论文发表等信息,协助同事发表论文多篇。他热情地和前来借书的学生交流思想,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立志成才。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无论在什么岗位,他们都始终没忘这位架着双拐工作的平凡人。
图书馆管理是琐碎的工作,需要细心、耐心,还需要体力。因为身体不便,别人一个动作能完成的,张拥军需要好几个动作;别人一个小时做完的事情他可能需要一半天。但他一直默默地坚持着,因为他知道平凡的人,一生能把一件事做到好,那就是不平凡。他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个人”“十大服务标兵”“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埇桥区教体局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7年被评为省中小学图书馆榜样人物、埇桥区“最美教师”。
新闻推荐
7月2日下午4点多钟,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栋楼房里发生电梯困人事件,据报警人介绍已经被困在电梯内长达近3个小时。...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