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星级记者程茂枝
“秸秆在水田里腐烂时会消耗氮,导致秧苗前期缓苗慢、发黄,分蘖少,可能会导致减产。 ”6月9日,寿县安丰塘镇种粮大户顾广银向记者说起他的担忧。今年,他的800亩田秸秆按要求全部还田了,“虽说秸秆腐烂后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但同时也会导致墒情变差,既不耐旱也不耐涝。此外,近年来赤霉病等病虫害多发,我怀疑也与秸秆还田有一些关系。 ”
一份来自省能源局、省环保厅、省农委的调研报告也部分印证了他的担忧。去年午收刚结束,上述三部门立即组织人员对灵璧、固镇、阜南、寿县四县开展实地调研。调研组认为,目前,一些地方开展的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方式较为粗放,未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配合深耕深翻作业,易引发病虫害率上升、草害严重、土壤物理结构变松、农作物来年生长易倒伏以及化肥农药施用加大、种植成本增加等负面效应。
寿县农委农业生态环保站站长黄占亮说,该县今年有五成以上的秸秆选择全量还田。对于秸秆还田过程中暴露出的弊端,他认为关键是没掌握好还田的技术,“比如麦茬应该先泡一周,排出有害气体;稻茬应该深翻深耕,种麦前镇压。 ”对此,顾广银说,浸泡的办法对农业用水以及时间提出更高要求,农村“双抢”时节很难操作。此外,深耕深翻作业每亩也要多花40-50元,增加种粮成本,农民采用的积极性自然也不高。
对此,安徽省去年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就提出,改进还田的方式,除了深耕深翻轮作以外,还鼓励秸秆腐熟剂研发和秸秆生物有机肥生产。同时,加大机械装备发展力度,稳步开展还田示范,推广免耕直播技术等。加强小麦赤霉病等病害流行发生规律研究,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降低菌源基数,控制赤霉病发生。
不仅全量还田的技术迫切需要改进,还田的比例也将逐年下降。根据省里的规划,到2020年,安徽省秸秆产业化利用比例要提高到42%左右,届时全量还田比例将由2017年的72%降至48%左右。对此,安徽省泗县、灵璧、怀远等地已经开始转型,在秸秆产业化方面做起了文章。泗县能源办生态能源股股长许卫介绍,该县秸秆产业化利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全县已发展秸秆固化颗粒加工企业有9家、饲料加工企业5家、基料化企业2家。
许卫说,该县大庄镇一秸秆颗粒加工企业,带动了500个农户进行秸秆收集,每亩可为农户增收70-80元左右。位于灵璧县的安徽立腾同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饲料加工生产等为主的企业,据董事长李雷介绍,公司加工秸秆饲料,去年收储量在5万吨左右。 “由于收集秸秆可以卖钱,加上今年赤霉病严重,很多农户不再选择还田,秸秆到处都是,收不过来。 ”
和李雷遇到的情况恰恰相反,阜阳宏桥建材公司总经理张中成最近正为收不到秸秆而发愁,“当地都要求秸秆粉碎还田,6万吨的收购协议到现在才勉强收了3万吨。 ”对此,有乡镇干部直言,禁烧压力大、考核严,实行一刀切式的秸秆还田也属无奈。对此,上述调研报告执笔人、省能源局新能源产业发展处颜培兵建议,省里应调整民生工程考核办法,着重加大对各地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力度。
而对于秸秆产业化利用,许卫认为难点就在于收储运体系建设。他举例说,一个标准化的收储点占地20亩左右,配2000平方米的钢构库房,以及地磅、液压打捆机、看护房、围墙等,投资在100万左右。 “由于这些用地没有确定为设施农业用地,很难协调。 ”对此,颜培兵等人也建议,及时调整用地政策,把秸秆收储点、秸秆初加工堆场纳入农业生产设施用地范畴,重点支持秸秆利用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建设,以及乡镇、村秸秆收储运输体系建设,为秸秆产业化利用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新闻推荐
灵璧县渔沟镇磬云村套取退耕还林补助资金问题2005年至2014年,磬云村将属该村集体所有的92.4亩土地违规申请退耕还...
灵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