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砀山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符合群众利益、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走进全国文明村——葛集镇白腊园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院落,成排成行的绿树,清澈见底的水渠……近年来,砀山县着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乡村的“脸”变靓了,村民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村民的日子也过得更红火了。
砀山县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为中心,以改变农村环境面貌和提升净化、绿化、美化水平为重点,将农村清洁工程提升融入到打造“宜居宜游宜学宜业”之县的建设格局中,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县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长效机制,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提升了村庄整治及管理水平,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今年以来,该县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以基础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清洁乡村”工程。集镇、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庄、庭院卫生整洁,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旧貌,农村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清洁家园、环境整治……无数行动汇集成一场“环境革命”。砀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清洁工程工作,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纳入民生工程实施范围,实行严格的管理与考核。他们加大投入力度,按照市级每个村每年补助2万元,县补助1万元的标准确保经费投入。同时成立了农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坚持统分结合、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形成了“联合作战”态势。他们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和标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群众的村容整洁意识,使“农村清洁工程”活动家喻户晓,全民参与,形成全社会支持配合的良好氛围。
该县从26个村增加至32个村开展市级农村清洁工程,通过拆除危旧房屋、拆除圈舍、清理沟渠、清理乱搭乱建、改水、改厕、刷白、建立垃圾池、垃圾填埋场等措施,基本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截至目前,这个县共有镇(园区)环境管理人员38名、保洁人员132名、保洁车辆68辆、转运车23辆,建成乡村垃圾池224个,镇(园区)垃圾中转站2个、垃圾填埋场2处。全县农村清洁工程平均月清理垃圾2000吨,形成了分散清扫、集中堆放、统一清运、集中填埋的垃圾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乡、村卫生环境明显改观。
在实施“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和“农村清洁”工程过程中,砀山县注重把“做精一产”的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贯穿其中,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水利建设,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为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该县不断巩固前期新农村建设成果,探索创新管理体制,注重农民群众精神层次与物质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向前发展。
黄伟 本报记者 陈成光
新闻推荐
本报讯 4月2日,2013中国·砀山县投资环境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隆重举行,共推介招商重点项目100个,其中成功签约项目66个,总投资额达64.88亿元。 &nbs...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