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石墨烯、3D打印、手机芯片制造、生物医药等国际前沿高新技术在宿州层出不穷,迸发新能量,激发新活力,推动宿州跨越崛起。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转型就是谋未来。惟有创新和转型,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十二五”期间,宿州市牢牢抓住产业转移、加快皖北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新型工业体系,着力增添经济持续发展新动能,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十二五”初期,宿州市纳入省统计范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计36家,累计完成产值45.8亿元。 “十二五”末期,纳入省统计范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突破百家,达103家,产值突破百亿,达117.7亿元,同比增长30.6%以上,增幅位居全省第二。今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背景下,全市经济企稳信号不断释放,结构调整不断提速,动能转化不断加快,向好因素不断增多,呈现出速度、质量、效益“三量”齐升的良好势头。
注重顶层设计,坚持创新驱动,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火花”
“技术大变革、产业大融合、企业大创新的三大趋势扑面而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新一轮科技浪潮带来千亿‘金矿\’,谁抢先一步谁就能站上发展的制高点。”在宿州大数据应用高峰论坛上,宿州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说。
近年来,宿州市委、市政府深刻把握“互联网+”的发展大势,大力培育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基础云、服务云、应用云三大云产业平台,把发展云计算作为引领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服务民生的重要抓手,让政府提升了行政效率,让百姓享受了便民优惠,让企业拥有了更便捷的IT基础环境,在加速转型发展过程中走出了特色,走出了成效。云计算从“漫步云端”开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15年以来,宿州市各项主要动态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9.8%,居安徽省第二,在新常态下实现了新的发展。
在云计算龙头企业华为公司的示范带动下,阿里巴巴、亿赞普、科大讯飞等一大批国内领军企业相继落户宿州,2015年以来已签约项目共计近百个,40多家企业已投入运营,其中有近20家国内外知名的上市公司,目前初步形成了电子商务、手机漫游、动漫渲染、生物医疗、大数据处理、智能制造6大云计算特色产业板块,2015年实现产值10亿元,税收3000万元。今年上半年,宿州云计算产业基地新建数据中心4万平方米、新增数据机柜1200个,入驻云计算及其相关企业215家,完成产值43.81亿元,带动平台交易15.26亿元。
宿州市将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作为助推转型的新抓手和新动能,深入挖掘其商业价值、管理价值、社会价值,加快构建云计算全产业链条,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和农业转型升级,促进整体经济加快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加快发展,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让宿州这个皖北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近年来,宿州市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列为“调转促”行动的十大工程之一,从顶层设计入手,逐步建立以创新政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推动各种创新要素升级,激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火花”。
强化考核引导。宿州市制定了《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考核管理办法》,并根据《考核管理办法》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开展考核。一是对县区、园区开展考核。重点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净增企业户数、实现产值增幅、实现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工作推进目标等四项指标。二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进行考核。选取新增工业总产值、新增入库税金、当年固定资产投入、实现新增利润四项指标开展考核评价,前10名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对新纳入统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给予适当资金支持;对已纳入统计的企业产值增速在全市排名前10位和全省前100位的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扶持。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2015年,宿州市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培育工作。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宿州市高新区云计算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获批。一批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即将授牌。
积极布局前沿性产业。围绕石墨烯、增材制造等前沿性产业,紧密谋划布局。石墨烯产业发展方面,成立了宿州第六元素石墨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黄淮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石墨烯产业发展基金等,推进产学研结合,致力打造石墨烯产业链,做好“无中生有”文章。在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方面,出台《关于促进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依托宿马园区,着力打造增材制造产业基地。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起草《关于创建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的实施意见》,围绕云计算、碳纤维、装备制造等具备基础的产业和增材制造、石墨烯等宿州市前沿性产业,梳理一批重大技术清单,整合政府创新资源,组织企业集中攻关,加快形成一批有含金量的技术成果并实现转化;每年创建3家左右市级创新平台,通过直接投入、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积极申报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2015年,安徽省精准医学大数据工程实验室落户宿州高新区。
创新金融服务。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天使基金,重点对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初创期及孵化种子期的小微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督促协调“助保贷”,上半年累计发放119笔近5.08亿元续贷过桥资金。
构建人才支撑。深入推进“十百千万”人才工程,引八方英才,共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业。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优秀人才引进培养提升计划。采取与国内知名大学和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重点培养高科技项目开发人才,风险投资管理人才和大型企业高层管理人才,深化产业创新团队建设。重点面向首位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皖北产业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工作要求,择优支持10个创新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转型升级加快,技术水平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星火燎原”
“我们正在建设6条国内最先进的石墨烯高阻隔生产线,明年投产后公司产值将上一个大台阶,有望突破10亿元。 ”在安徽紫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副总经理韩丽丽说。近年来,像紫金这样的战新企业在宿州市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激活了城市发展新能量。
“十三五”开局之年,宿州市逐步建立以创新政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高端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努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进入“燎原之势”。
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6年上半年,全市纳入省统计范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实现产值6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增速全省排名第2位。
多点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产业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工业结构逐步优化,以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产业形成了多点支撑的发展局面。 1-6月份,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3.3亿元、21.4亿元、9.8亿元、18亿元,占全部产值69.2亿的90%以上。增速分别为17.7%、22.6%、55.3%、4%。
产业集聚效应加快。通过承接转移和自主创新、自主培育等方式,各地初步形成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砀山县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萧县依托张江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着力打造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埇桥区紧抓两淮采煤沉陷区大型先进光伏基地建设机遇,加快推进光伏设备制造业实现突破,重点打造 “风光互补”绿色新能源基地。灵璧县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推进现代医药产业发展。泗县重点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市经开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宿马园区以宿马投资公司为平台,成立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成立3D打印研究院大力发展前沿产业。市高新区积极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终端产业。
完善政策体系,选准产业路径,“燎原之火”越烧越旺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目前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在由量变转化到质变,初步形成一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一批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的良好局面。如何让“燎原之火”越烧越旺? “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如何覆盖全市所有县区、园区?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宿州市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成为下一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
强化组织领导。对获批的省级战新产业集聚基地和市级战新产业集聚基地,采取市级领导联系包保机制,统一协调基地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加大要素扶持。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政府产业发展基金优先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重点引进一批投资体量大、技术水平高、牵动能力强、产业链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并给予全方位的配套支持。
坚持高端定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对人才、项目、资金、政策统筹部署,从制造、流通、消费全面引导,从研发、应用、产业化全程推动。
突出优先目标。结合宿州实际,“十三五”期间,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围绕石墨烯、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动力电池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重点建设基地。接力“3111”工程和首位产业培育,围绕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现代制鞋、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以整合创新提升为主线,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为目标,发挥好各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的作用,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10个左右市级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实现县区、园区全覆盖。
推进全面创新。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技术攻关。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项目补助等多样化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新产品引进、新设备购置。
广开引才渠道。广泛采集人才信息,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信息库。依托驻外机构,设立战新联络机构和对外联系窗口,根据需求及时发布战新人才引进公告。在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人才驿站”。建立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人才供需的平台,建立完善企事业单位和人才双向选择机制。鼓励社会人才机构壮大发展,对通过中介机构引进的战新人才,财政给予补助。开展区域战新人才需求调研,编制建立《战新人才需求目录》年度发布制度,引导战新人才引进、培养。
(戴安君 郝昱 尹加龙 程高山)
新闻推荐
近日,砀山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破获一起敲诈勒索案,犯罪嫌疑人高某被依法刑拘。9月2日,该所值班民警接张某报警,称有个姓高的年轻人以帮助办理养老保险、提高低保金为由,诈骗其现金5300元。接报后,值...
砀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砀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