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遂宁 今日射洪 今日蓬溪 今日大英
地方网 > 四川 > 遂宁市 > 今日射洪 > 正文

历史上,遂潼两地的商贸往来(上) 航运 一条江,串联起遂宁与潼南

来源:遂宁日报 2021-01-22 02:46   https://www.yybnet.net/

涪江码头上的货物堆积如山。(资料图片)民国时期遂宁航运码头一角。(资料图片) 涪江上年老的舵手。(资料图片)

编者按

遂宁地处成渝发展主轴轴心位置,区位优势明显,历来是川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称“东川巨邑”;潼南则是重庆向西开放的重要通道。隋朝至民国的一千多年来,潼南多数时期都是遂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潼南也一度划属遂宁专区。“遂潼一家亲”便由此而来。

当前,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本报特推“千年遂潼的故园记忆”系列报道,梳理、展现历史上两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等各个方面的往来和交流,敬请关注。

一条江,两座城。对于遂宁和潼南来说,涪江承载了太多记忆和内涵。

涪江全长670公里,是嘉陵江右岸最大的一级支流、长江的二级支流,发源于松潘雪宝顶,经绵阳、遂宁至重庆潼南、铜梁,在合川汇入嘉陵江。涪江航运曾有“桨橹相依、樯桅如林”的繁荣。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涪江担负着沿岸地区大宗物资的运输任务,是名副其实的黄金航道。遂宁与潼南的商贸往来,也因涪江航运变得异常频繁,极大促进了两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全媒体记者王锡刚

A居于要冲遂潼航运异常发达

河流要道,置舟设渡,自古已有。或私人的一叶扁舟,或船帮的一排木筏,或官府的一队帆船……运输着各地的物资和来往乘客。这样的场景在旧时的涪江随处可见。

巴蜀先民开发航运有悠久的历史,据《禹贡》记载,自夏代,嘉陵江就是一条通向关中和中原的交通路线。涪江是嘉陵江右岸的最大支流,蜀国至杜宇时代涪江已纳入其疆域,到了战国末期,涪江水运已初具规模。除此之外,涪江的一级支流——琼江,亦是重要的航道。

“涪上之舟,盐去物来,帆桨为织,荷盐致于舟,易炭以还者其人总总,多世继以为业。”这是清道光年间对涪江水运的记载,其繁荣景象和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遂宁和潼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凉、云雾多、日照少、无霜期长等特点。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农产品的生长。尤其是涪江两岸的土质肥沃,滨江上游之土多宜棉,下游之土多宜烟草、白芷、甘蔗等物。

自身丰富的物产,再加涪江、琼江发达的水运,使得遂宁成为了川中物资的集散地和中转地,也是外来商品的批发地,货物进出辐射到周边十几个县,是名副其实的川中重镇。遂、潼两地的商贸往来也因此十分频繁。

到了民国,遂宁从事航运工作的队伍非常庞大,常年从事货物航运的船只千余艘、船工一万余人,近万个家庭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依靠涪江船运。民国25年(1936年)5月,遂宁县政府调查上报的木船数1072只,载重8770吨。

《遂宁县志》记载:“若至重庆,舟下驶,经过县属之仁里场、龙凤场、老池沱,以达潼南属之米心溪、玉溪镇、双江镇……”米心溪渡口、双江渡口等作为重要渡口,码头上货物堆积如山,人来人往,运送货物的马车连绵不断;船工纤夫与码头上搬运工的号子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

涪江潼南段全长103公里,常年通航。由于航运的需要,清康熙年间,位于涪江南岸潼南县城梓潼镇起始设置潼南港,并逐渐成为潼南县水陆交通枢纽。

潼南县历来为川中重要农业县之一,出产水稻、红苕、小麦、玉米、花生、油菜、甘蔗、水果等。潼南港为潼南县物资的集散地,港区上起文星堤,下至瓢儿埝,岸线长4公里,总面积14万平方米,其中陆域8万平方米,水域6万平方米。到了1985年,潼南港货物吞吐量仍有5.4万吨。进口物资以煤炭、矿建材料、肥料、食盐为主,出口物资以粮食、生猪、蔬菜、水果为大宗。

B南北沟通遂潼商贸过从甚密

过去,遂宁有纺织城之誉。民国初期,受洋纱、洋布的冲击,遂宁外销的土纺织布由十万元缩减为两万元。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振兴实业、爱我中华”的鼓舞下,遂宁人民积极发展棉花种植、织布生产,以抵制洋纱、洋布的侵入“倾销”。

据了解,遂宁做棉纱生意发展较早的是大南街的“益昌正”和经营土布的“伊克靖”。后来,在短期时间内就发展到了100多家,经营棉纱的商铺主要集中在城区的小西街和大南街。

1939年,国民政府农本局福生庄来到遂宁建立了“福生遂庄”。通过技术改进,纺织速度又提高了几倍。遂宁纺纱工厂和个体户快速地持续增加。1943年统计,仅限农户兼营纺纱折大约有16.8万人,其中专业者1480人。当时,遂宁是四川著名的产棉区,每年棉花产量占全省一半。

纺织业的繁荣也带动着其他行业的发展。如食品业,流动人口多了,需要的食物自然就增加了;再比如金融业,许多银行相继建立,在大东街有四川省银行、重庆银行,大西街有川康平民银行。

江面上的木船,把射洪、蓬溪和遂宁的食盐、布匹,潼南的稻谷、土布运往重庆,换回洋油和洋火(火柴)。江山上南来北往的船队,不计其数。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其时,四川境内尚无铁路,公路又少,内河成了抗战时期主要运输线路。军运物资多由重庆水运潼南、遂宁,再从陆地转运输到成都,因此上行以军运、煤炭、百货、土杂等,下行以棉、布、粮、盐及农副产品为大宗物资。

据民国28年(1939)年记载,遂宁大宗物资为棉花(纱)12万支(每支16斤)、土宽布3万疋、白芷20万斤、羊皮500担、黑猪毛4万斤、鸭毛3万斤、黄牛皮5千斤、白米1.5万斤、杂粮1万担等,主要是经潼南至重庆出口。

而当年潼南的各港口、渡口旁,均设有茶铺,常有职业的搬运工人等在那里搬运货物。或从店铺搬至码头的船上,或货物运抵码头就赶过去搬往店铺,小包两人抬,而大包则需要四人抬。

民国35年(1946),由于匪徒猖獗,水上警察局分局设于遂宁“武圣祠”,共有官警194人,分管三台、蓬溪、射洪、潼南4县。

遂宁、潼南水运的兴旺发达,推动沿岸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繁华。遂宁的龙凤古镇、潼南的双江古镇,至今闻名遐迩,吸引着各地游客。

C共治河道遂潼合力保障运输

据《遂宁市交通志》记载,遂宁到潼南、重庆下行的货船,一般采用安岳船或舵笼子船型,能载30—100吨不等,装够载量,吃水一般在80厘米左右,很适用。上下游船只,均为人力拉牵,每走1个航次,需半月左右。

而潼南北上遂宁的船只,一般为扒尾船,能载20—50吨。涪江潼南段有多达39处险滩,为适应浅水航行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和技术改造成浅水扒尾船,不但能过浅,而且载量也大,浅滩不用提驳,吃水在60厘米左右。

新中国成立以前,涪江以木船运输为主,以人作动力,船上由前驾长撑头、后驾长撑舵,并有打杂工,或收纤、或煮饭;船下由桡工(过去称“桡拐子”“丘二”)脚蹬石子、手扒沙地将船拉走。

据《中国工程师学会考察团报告之三》载:“川河之类水流均急,若遇浅滩,更觉难驶。常有百丈长缆(用竹篾编织的纤藤),牵船以行,小船需十余人,大船动辄至百人,寸步前进,且随水石曲折而前,是谓拉滩。”

每每遇到险滩和浅滩,航队便如临大敌。最初治滩由两岸农民出力淘检,船只经过时酌情给以酬资。清光绪二年(1876)四川设官运盐务局开办川盐官运后,滩险由船商自行负责捐资疏淘。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射洪蓬溪所属太和、洋溪、青堤三镇紫云宫会首发起,在太镇设“槽局”主持涪江全河淘槽。

民国13年(1924)改为“遂宁河船帮自治槽务公所”,负责淘槽事务,由“槽局”负责总掌涪江全线淘槽事务,改称“总局”后,所需淘槽经费由各地船户负担,规定官督商办,受川北盐务机关监督。

民国30年(1931)9月,射洪、蓬溪、遂宁、潼南等县民船公会协议“槽务公所”改组为“遂宁河槽务委员会”,在射洪、遂宁、潼南、安居4地分设槽费经收处,在康家渡、铜溪镇设查验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渡船也随之升级。从木船到铁壳船,动力也从人工摆渡改为机械牵引。1957年以后,沿江采矿、化工、农业化肥等新兴工业逐渐上马,农业向高产进军,给涪江水运带来生机。

星辰流转,时代更迭。1979年以后,因涪江截流引水发电等各种原因,航运生产中断,涪江上往来的船只逐渐绝迹,渡口也没了昔日的繁华,但那些湿漉漉、吵吵嚷嚷的记忆,串起了遂潼商贸往来的旧事。

D欣欣向荣遂潼商贾层出不穷

涪江发达的水运极大带动了遂潼两地的经济发展,并涌现出了众多知名商人。

发迹于潼南双江镇的杨世绥(1791—1868),是重庆工商史上一位绕不开的人物,其事迹被载入《重庆工商史史料》第一辑,受到广泛赞誉。

杨世绥精明能干,善于经商理财。创业之初的杨世绥本钱很小,只能买些针头麻线之类的小杂货,自己编了一个竹背篼、一个圆簸簸和一根小竹凳,做起了“簸簸生意”。过了不多久,他的“簸簸生意”变成了“箩篼生意”。

利用双江水陆交通之利,杨世绥做起了大米加工和粮食贩运的生意。每逢赶场天,杨世绥都要到最热闹的米市坝卖小百货。后来,他一边开碾房加工大米,一边雇人开垦荒地种植谷物,并逐步发展为种植、加工、贩运一条龙,将大米贩运到各地,又从各地将食盐、饼肥、布匹等运回双江销售。

掘到第一桶金后,杨世绥与官府结交,包揽了运销官盐买卖,开起了“杨三泰”盐号,统销小川北一带的食盐,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大盐商。

杨世绥并不满足于此,继而开起“川元通”商号,经销棉纱、丝绸、洋布、洋油等,在成渝、上海都设有分号。大至在道光年间,杨世绥成为富甲一方的首富。

当时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关起城门的曾鸿泰,打开城门的杨三泰”,意思是说在遂宁城内数曾鸿泰的生意最大,在遂宁城外就数“杨三泰”的生意最大了。

而遂宁县城的曾鸿泰,则是同时期的川中地区首富。

曾鸿泰年轻时贩卖小杂货和手工业品,一次他不幸身染重病,久治不愈,本钱耗尽,幸好遇着好心肠的旅店主人,给予多方照顾才其疾病康复,并解囊借了一笔本钱给他做生意。历经一个时期的艰苦奋斗,曾鸿泰终于成为驰名遂宁的工商业界首富。不过,一场大火灾,让曾鸿泰损失惨重。

经过火灾挫折后,曾鸿泰更加机警奋发,小心谨慎起来,随时注意商场动向,远谋深虑,捕捉良机,经营杂货、国药、干货、百货处处得手,他又不失时机地及时调整业务,主攻洋纱等业务,同时加强同上海、汉口、重庆等地的批发商业务联系,建立起了很好的商业信誉。

在取得巨额利润后,曾鸿泰购置上好良田2400多亩,分布在遂宁永兴、西宁、西眉山等地,仅联盟乡腾家坝土地就占有十个大甲(相当于较大的生产队)的土地,还拥有大东街、大北街、小南街、积玉街等大量房产。

据相关资料记载,杨世绥、曾鸿泰和当时的另一位川中巨商聂广泰,被合称为“三泰”。在清代和民国时期,遂宁先后涌现出的巨商还有“三典”“三丰”和“八大家”等。

涪江发达的航运,是过去遂潼商贸繁荣的基础。星辰流转,斯人斯景已繁华落尽。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川渝正合作推动涪江复航,当年繁华的航运场景或将不久重现于世。

新闻推荐

3536工厂旧址 “藏身”山村的红色旅游小镇

3536工厂旧址游客络绎不绝。3536工厂旧址一角。(资料图)身着昔日厂服的游客。3536工厂旧址大门。在射洪市瞿河镇中皇村一处...

射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射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历史上,遂潼两地的商贸往来(上) 航运 一条江,串联起遂宁与潼南)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