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锡在家翻阅谱书“国有国史,家有家史,国史是家史的综合。”这是75岁老人夏先锡介绍自己所编撰族谱的第一句话。自2001年退休以后,夏先锡便一直从事于编撰夏氏族谱的工作,直到2017年,重达3公斤、共计1238页的《夏氏族谱·沛族焦郡谱》才最终完成。
退休教师成为族谱编撰者
夏先锡家住船山区天宫路,在退休之前一直在安居区西眉小学任教。退休之后,他闲来无事,总想给自己找些事做。直到一个宗亲找到了夏先锡,希望他能够将夏氏族谱编撰出来,为后人留下一些值得纪念的东西。
自此,夏先锡便开始着手于编撰族谱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他也喜欢上了这份工作。“老家夏氏族会的人找到我,跟我说了这个事情之后,我就答应了。没想到这一开始,就停不下来了,后面就越来越喜欢这个‘活路\’。”
夏先锡的妻子蒋秀碧告诉记者,为了编撰族谱,夏先锡常常工作到深夜3点左右。“我们家里也很支持他编撰族谱,但是不能为了编撰族谱连身体都不顾了。”说起夏先锡编撰族谱的状态,蒋秀碧颇有些无奈,她希望在工作的同时,夏先锡也能照顾到自己的身体。
寻访遇难题只身坚持16年
最初,编撰族谱的团队由夏先锡和另外两位老人组成。其中一位在修谱工作开始不久便因病去世了,而另一位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参与修谱工作有着巨大的困难。无奈之下,这个重担就落在了夏先锡一人身上。四处寻访、搜集资料……夏先锡像拧紧了发条一样,奔走于各地。
由于经历过“湖广填四川”,时间久远,资料脱节。他到了访客家中后,有些人家很热情,会提供相关的资料,而有的人家却很冷淡。“迁川后,有的人家没有了这种意识,失掉了传统的风俗。”夏先锡告诉记者,这种情况是无法收集到资料的。但是他还是将收集到的资料都保存了下来。
谈到收集资料的困难,老人直言,地名变更也是一个大问题。为了收集资料,夏先锡曾赴合川、射洪、金堂、潼南等地。但是由于时间久远,有些地名和行政区划已经改变。例如,有文献记载的柏梓镇现在归潼南区管理,光辉镇更名为崇龛镇并归潼南区管理,而这以前都在遂宁县域内。这些地名变更的信息他都在谱书上做了解释。
通过不懈的努力,夏先锡最终收集到了老谱7000多页,续谱3000多页。经过编撰整理,最终将10000余页的族谱整理成了如今的《夏氏族谱·沛族焦郡谱》。该谱一直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书中不时还能发现红手印和印章。“这就表示要对谱书中的内容负责。”夏先锡认真地说道。
“我是夏氏沛族子璋公的第40代子孙。我们的老谱,是我爷爷的爷爷从湖南安化买回来的。我爷爷的父亲就是当时老家夏族的族长,他在管理夏氏族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我的谱书完成后,就将老谱上交给了集体。”谈起手中家谱的来源,夏先锡有感而发。
完成心愿自费4万出书
“其实,早在6年前,我就已经将谱书的内容修正完成。”夏先锡告诉记者,2010年他将修撰好的《夏氏族谱·沛族焦郡谱》文稿交给了老家夏氏族会的负责人,等待出书的好消息。然而这一等,就是六年,至今也没有收到族会要出书的消息。
春来秋往,寒暑交替,16年里,帮助夏先锡编撰族谱的两位老人也先后离世。“他们还没有看到我出书就走了。”修谱团队由最初的3人到最后的1人,夏先锡的心情颇为失落,“好在自己还没有过放弃的想法,我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大家。”
“我不够出名,自己又不爱去说,所以知道我修谱的人比较少,几乎没人来找我寻根缘。”夏先锡说,曾也有几位熟人问他族谱多久出书,说一定要买一本,给家人看看。可是在等了6年之后,夏先锡有些坐不住了。他想,趁着自己还跑得动,就自己出钱把书印刷出来。
2017年初,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蒋秀碧。在得到妻子的认可后,夏先锡独自找到了印刷厂,花费4万元,印刷出了这本重达3公斤的族谱。“自己做了16年的工作,有那么多人的支持,现在也终于印刷出来了,我的心愿也完成了。”摸着厚厚的族谱,夏先锡眼中有些湿润,也有着一丝慰藉。
(杨雨张勤宝)
新闻推荐
4月3日上午,射洪县委书记蒲从双率领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等领导,来到射洪中学慰问高三教师,为高考备考鼓劲加油。在慰问会上,射洪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张刚详细汇报了高三年级前期备考进展情况...
射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射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