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治理更接地气,“联”出乡村新活力
□罗小单 本报记者 陈岳海 袁敏
“脱贫攻坚得靠致富联带,让村支书也来现场学。”6月17日,站在射洪县陈古镇金家村热闹的回龙山家庭农场,听完业主黄蓉带领贫困户增收的介绍后,万林乡党委副书记何平有了新计划。
当天,在射洪乡间,来自全县乡镇的70余名党委副书记和组织委员进村入户,通过县委组织部组织的流动现场会的现场教学,学习推行“六联机制”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2015年2月,遂宁开始在全市乡村(社区)推行“六联机制”。按照就近原则,以相邻12户城乡居民住户为基本单位组成一个联动小组,实施“文明联创、卫生联洁、治安联防、应急联动、困难联帮、致富联带”,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构建起党组织领导、党员干部引导、群众互动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联动互助 带动群众主动作为
进入6月,抽水抗旱成为大英县蓬莱镇宝石岩村的头等大事。在各组联动小组长的带动下,田间地头虽然忙碌,但村里的道路依然干净,院落照样整洁。“开始还需互相监督,现在已变成一种习惯。”说起村里的环境变化,村民冯世荣很有感触。在推进“六联机制”中,宝石岩村首先从“卫生联洁”入手,从2015年4月开始,全村齐动员,以联动小组为单元整治环境卫生。冯世荣是村里第三联动小组组长,他一户一户督促,环境卫生搞得好的组员在小组会上表扬,对没有跟上节奏的组员,则带着大家一起去帮忙,“乡亲们都顾及面子,哪好意思让别人来打扫,逐渐自觉搞好自己的卫生”。
在“六联机制”中,每个联动小组中的每一户轮流值班一个月,带动大家开展联动互助。公开的考评机制同步运行,每个联动小组每月评选一次优秀示范户,村和社区每一季度评选一次优秀示范小组。不少村社还将“六联机制”写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促进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是‘六联机制\’能在基层扎根的关键。”遂宁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认为,紧贴群众生产生活的基层治理,带动群众参与其中、主动作为,增强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获得感。
先富带后富 新机制扎根新农村
青瓦白墙的新村聚居点依山而建,房前屋后是百余公顷甜橙林。林中,射洪县沱牌镇黄家堰村的村民们,正忙着给今年刚挂新果的甜橙锄草。
作为“六联机制”试点村之一,2015年4月,黄家堰村在遂宁率先推行“六联机制”新模式。该村抓住与群众收入提升的结合点,在黄家堰甜橙种植专业合作社及23个联动组组长的带动下,帮助村民增收致富,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3万元。
“树一户标兵,指一个门路,结一批对子。”同为试点村的射洪县瞿河乡高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邓武表示,通过推进“六联机制”找到致富新动力。
(下转03版)
射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射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