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时节,天气寒冷。射洪县洋溪镇三房村5组的山坪塘扩容整治工地上,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附近的村民每天都要在工地一旁守候,因为随着这口山坪塘的建成,将彻底改变这个山沟里祖祖辈辈种田缺水的现状。
“这多亏了蒋书记和相关部门的帮助,现在我们的出行、用水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村支书陈永茂说,自从来了遂宁市经信委的“第一书记”,这个原本水资源匮乏的村子就像迎来了“及时雨”,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
行路难 打通多年“断头路”
三房村距离洋溪镇集镇10公里,该村地理位置特殊,全村坐落在三房沟和四房沟两条大山沟之间,属典型的偏远干旱村,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支柱产业,农民增收困难,是基础设施薄弱的贫困村。
“虽然是一个村,但这两条沟之间缺乏连接路,从三房沟到四房沟要绕3公里多的路。”村民陈在玉说,几十年来,她每次到三房沟回娘家,都要绕上半天,非常不便。
“也是因为‘一村两隔\’,两条沟的村民很少往来,农产品和农资运进运出也不方便。”去年5月,遂宁市经信委新兴产业科科长蒋和平被派驻到了洋溪镇担任镇党委副书记,同时担任三房村“第一书记”。到任以后,他把解决连接两条沟的“断头路”问题作为了为群众办的第一件实事,通过实地查勘、座谈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在优化选址后,通过整合帮扶资金,今年修建了一条长1.3公里的水泥路,结束了“一村两隔”的历史。
灌溉难 兴修塘堰解民忧
“我们祖祖辈辈都靠种田为生,但是因为村里干旱缺水,一直以来都是靠天吃饭。”贫困户何开兴在三房村住了几十年,家里唯一的收入就靠种田种地。
“以往我们用水都要到1公里以外的古井口水库抽水,再通过藕田慢慢分流到田里,现在藕田为了增加产量要使用除草剂,流入秧田的水把秧苗大部分都杀死了。”何开兴说,即使多次补苗,最后成活的秧苗依然不多,水稻产量很低,灌溉用水成为了老百姓头疼的事。
在和村民代表座谈中,蒋和平发现大家呼声最高的就是解决灌溉用水,他感到修建蓄水设施已是刻不容缓。经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三房村5组的山坪塘扩容硬化整治工程于去年11月底动工,预计春节前可完成土方开挖,完工后可蓄水1万立方,解决三房村1、2、5三个社400多亩田的灌溉。
“在5社山坪塘以上的地方,通过修建780米灌溉渠系,把从古井口水库引来的水通过渠系引入秧田,这样就避免了灌溉用水通过藕田受除草剂影响的问题。”蒋和平说,通过修建山坪塘和渠系,群众反映灌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助增收 水路两通引来新产业
在三房村9组,近百亩秧田里已经开始蓄水,村民们养殖的鸭、鹅在田里游来游去,仿佛一幅世外桃源的画卷。
“以往这种景象是我们从来都没想过的,遇到天旱,田里还能裂口。”困难户马正金说,今年春季,村里修建了拦田堰以后,蓄水能力大大提升,他在收割完水稻后买了近100只鸭苗在田里放养,随着鸭苗逐渐出栏,他也能增收不少。
“有了水,这成片的良田就能活起来,产业上才能做文章。”蒋和平告诉记者,2015年,他和帮扶单位通过争取项目和资金,为三房村新建了拦田堰两处,山坪塘两处,极大地改善了三房村的灌溉用水。
“解决了缺水问题,就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大问题,今年蒋书记和我商量打算在田里做文章,等水稻收割后在田里养鱼,逐步发展莲藕种植。”陈永茂说,目前村里已有100多户群众自发在稻田里养鸭,大家都希望通过发展产业增收来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目前已经和一家市级养殖农业龙头企业对接洽谈,准备今年在三房村发展养殖业,带动群众增收。”路通了、水通了,蒋和平又带着村民寻找致富产业了。
刘洋 贾明高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张琳琪
新闻推荐
把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形成“党建与脱贫双促双赢”局面射洪青岗镇脱贫攻坚有了“动车头”
“多亏了老党员唐模成,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养了1头牛和40多只鸭,有了脱贫的希望!”近日,记者来到射洪县青岗镇白云村4组,见到记者后,正在自家牛栏里给牛喂青草的贫困户任国太如是说。唐模成是村支部确...
射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射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