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徐敏
中晚唐诗人贾岛(779-843)以苦吟著称,也因苦吟而创作出不少佳句。贾岛出身贫寒,早年曾经出家为僧,隐居寺庙攻读诗书,后来因参加科举还俗。不过贾岛一生始终在思想上半僧半俗,既忘不掉幽居寺庙的生活,亦抛不下尘世的烦扰。贾岛的一生,尤其是前半生与寺庙有着颇深的渊源。
贾岛故里为今北京房山。学者陈寅恪指出:“自安史之乱后,……尚别有一河北藩镇独立之团体,其政治、军事、财政等与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固无隶属之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即不以长安、洛阳之周孔名教及科举仕进为其安身立命之归宿。”贾岛就出生在这样的时代和地域,不过显然他没有受到这一地区文化氛围的深刻影响,而是早年间就出家为僧,目的主要是隐居在寺庙读书。
现有史料对贾岛的生平事迹记载不多,并且多数是贾岛还俗应举之后的经历,至于他出家和还俗的详细时间均不可考。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贾岛自幼在河北云盖寺出家,法号无本。后来贾岛修行的寺庙被后世文人称之为“贾岛峪”,贾岛峪就在今房山,明代以后不少有关贾岛的文献中出现了贾岛峪的记载。清朝年间的《房山县志》有记载:“县西十五里,内有二庵,即岛所居也。”文化学者杨亦武于上世纪90年代实地考察贾岛峪尚存的庙庵遗址,作《房山贾岛遗迹》一文中提到:“残存着石砌的庵基,高处丈余,矮处也有六七尺”,“还遗留着庵僧用过的石碾盘”。据悉,“贾岛遗庵”曾经被列入房山八景,成为历代骚人墨客凭吊贾岛的圣地。
后世有不少文人吟咏过贾岛峪,元人陈章诗“故庵尚在青山里”,孔进士诗“乱峰青抱石溪寒”,明人张才诗“泉流曲涧源何远,山拥高峰景自幽”,“昔贤曾向此藏修”。这些诗歌均与史料所载贾岛庵“负山临壑,最为幽胜”相符。可见贾岛隐居的寺庙位于青山之间,有清溪流水,人烟稀少,是隐居修持、读书习诗的好处所。其实唐代文人普遍有隐居山林寺庙读书的风气,不过有些文人隐居一时只是为了更快出仕,而贾岛早年长期在故乡房山选了一处幽静林深的寺庙,确是一心读书、不问世事。
贾岛在云盖寺出家以后,还曾在距云盖寺不远的西山无相寺修行。据说就是在当地的松树岭,他留下著名的《寻隐者不遇》一诗。在与无相寺一岭之隔的木岩寺,又留下了《过木岩寺日暮》:“岩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诗中可见木岩寺是一座古老而幽静的寺庙,有年过八旬的僧人在这里修行,犹如在桃花源中,不知外面世界的动荡和变迁。这种生活无疑是贾岛向往和推崇的。
贾岛早年离开故里后曾经游历河北各地,所造访之处也有很多寺庙。如《题青龙寺》:“碣石山人一轴诗,终南山北数人知。”《北岳庙》:“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贾岛一生不喜与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直到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32岁的贾岛告别了禅居生活,千里跋涉来到唐王朝的东都洛阳,拜访孟郊未果,辗转在长安和洛阳。在洛阳,贾岛因“推敲”的机缘结识了韩愈,两人结为布衣之交,后来韩愈劝他还俗应举。
在僧与俗之间,贾岛始终是个矛盾的人。早年间虽身在佛门,他无法忘记尘世的烦恼;而还俗后与堂弟无可有约,将来仍出家,可一落尘网便被裹住。无可写诗提醒他不要忘约,他说:“名山思遍往,早晚到嵩丘。”可见他对佛门的清静仍怀向往之情,但是说法和行动之间充满了矛盾。
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贾岛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他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并且还因此得罪了唐宣宗。史料记载,贾岛及第后曾寓居法乾寺无可精舍。一日宣宗微服出游,行至寺中,闻人吟诗便循声登楼,见案上诗卷便取来浏览。贾岛见有人阅他的诗稿,不由分说一手夺走。他不认识宣宗,还瞪眼嚷道:“郎君鲜食美服,哪懂这个?”据说贾岛后来被贬谪到长江(今四川蓬溪县)担任主薄一职,就与唐突了宣宗有着很大的关系。
即便后来还俗入仕,为官后的贾岛也是官微职小、禄不养身,终日不忘的仍是苦吟。据说贾岛去世后家无一钱,只有一头病驴和一张古琴。贾岛无子,也有传言其妻刘氏将其遗骨背回房山安葬。这不免让人一叹:他是否感到此生值得含笑而去,或是后悔还俗,不如诵经?这就不得而知了。
新闻推荐
●今年1-6月,33个独立实施的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6.58亿元、投资完成率66.29%,超时间进度16.29个百分点●今年1-6月,172个...
蓬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蓬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