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很多人都给自己的父亲送上了祝福。不过,你也许不知道,“父亲”这一称谓的喊法可谓花样百出。唐朝时,很多人管父亲叫“爷”,现在徽州农村地区甚至叫“干娘”,在北方地区,很多人叫“老爷子”……而成都人喜欢喊的“老汉儿”,在古代却并不指父亲。
“老汉儿”起初不指父亲
川渝地区习惯称爸爸叫“老汉儿”,而在古时这个词几乎没有父亲的意思。据中华传统经典普及基地主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汪启明介绍,明代遂宁人李实的《蜀语》说:“年长者曰老汉,少壮者曰汉子”。
“现在,甚至通过‘中国基本古籍库\’和‘北京大学语料库\’的‘古代库\’都不能搜索到‘老汉儿\’这一词汇,说明‘老汉儿\’用于父亲的称谓起源很晚。”而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在作品《猪与鸡》中曾写道:“等你老汉儿回来,老子再跟你算帐。”而此处“老汉儿”的意思已与现代成都口语无异。
汪启明说,6大类“爸爸”的称谓,各地方言中“爸爸”的称呼各异,有些还有声音的转变。北京人称父亲为“老爷子”;陕西人叫“大”;河南、山东一带叫“爹”;广东人叫“爹哋”的说法则是受英文的影响;徽州方言更为多样,“阿呆、阿噶呆、阿噶爷、阿噶伯”指的都是父亲,甚至有农村地区管父亲叫“干娘”。对于小时候叫“爸爸”、长大之后叫“爸”的现象,汪启明解释说,小孩口中的“爸爸”“爹爹”属于重叠词,一般有亲密的意味。“不过,年轻人喊‘爸\’可以加个‘老\’字,叫‘老爹\’‘老爸\’会显得更亲热。”
“父”比“爸”历史久
纵观汉语亲属称谓的演变,现在应用最为普遍的“爸”字,并非最早表示直系血统上一代男性称呼的汉字。早在殷商时期,“父”字就见诸于甲骨文中,描绘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
“父”主要用于尊称和背称(亲属不在场时的称呼),尤其在书面语中,始终占据霸主地位。后起之秀的“爸”字是一个合体字,衍生于“父”,为“父”添加一个声旁“巴”而形成,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广雅》。“爸”的出现,使得形、音、义三者关联在一起,更加方便人们记忆。
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郭熙考证,“爸”出现后并未迅速普及,只是散见于各类字书中,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语推广以来,才得以迅速扩张,迅速“占领”了城市和农村地区。
古代人管父亲叫“爷”
北朝有一首著名的民歌《木兰辞》,用了七次“爷”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唐代杜甫的《兵车行》一诗中,有“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诗句。这些诗歌里的“爷”字,并非指称今天的“爷爷”,而是“父亲”的意思。
据考证,南朝梁国顾野王的《玉篇》最早收录了“爷”字,并解释为“爺,俗为父爺字”。“爷”同样衍生于“父”,不过添加的声旁是“耶”或“邪”,说明当时“父”在人们的口语发音中发生了变化。按照郭熙的考证,唐代总体称“爷”,北宋“爷”仍占主导,南宋和元以后,“爹”开始登台,“爷”逐渐衰退。
“爹”字最早也见于《广雅》,和“爸”同时出现。据近代语言学家钱大昕考证:“《广雅》爹,父也。爹,本奓奢,实一字。”这说明,我国历史上某个时期口头称父亲,发音跟“奢”“奓”相同或相近。“爹”诞生后,蛰伏了一段时间,宋元时期开始登台,至清代已经被广泛运用。
今天,在华夏大地汉语普通话称谓词的江湖中,“爹”“爸”和“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彼此有自己的地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会长期共存。(杨心璐)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近年来,遂宁市安居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车管所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四零服务”工作方式,倾力打造群众满意服务窗口。该所“四零服务”包括及时受理零超时,对窗口工作人员实行...
遂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遂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