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绵阳主城区17公里的丰谷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自隋唐以来,丰谷镇就因盐而兴,因酒而名,因文而茂,因治而盛。由于紧靠在涪江边,丰谷也成为明清时代重要的水陆码头。境内至今仍保存有古盐井、风火墙、古渡口等文物古迹,更有天佑烧坊等遗迹。日前,本报记者走进古镇,探寻这里的历史遗迹。
□ 本报记者 彭雪 实习生 赵灵凤 文/图
老街古风古韵犹存
在当地居民的指引下,记者穿过麻柳河两岸林立的商业楼盘,来到丰谷镇的南街、北街、东街,这里,能看到保存至今的大量的历史古迹。
位于南街的弯曲小巷叫萝卜丝巷,小巷长160余米,两侧是保存相对完好的老屋。陶家大院位于距萝卜丝巷口约33米处,清末修建的庭院,除了后来补建的两三堵砖墙之外,保护得非常完整:高大气派的龙门,木门槛、天井、围廊,雕花的门窗,可以想像当初主人的气派。巷子里,去年镇上筹资新打造的丰谷影像墙、1943年丰谷镇原籍地图、二维互动雕塑、老物件陈列、文化墙等恍若时光倒流。
位于北街的隆昇号,是一个古老商铺的旧址,走进大门,就是一个小巷,小巷两边,是密集的住户人家,巷口本有一匾,原来的字迹早已踪影全无。沿着北街继续往前的龙身巷两侧都是青砖、青瓦建筑,斜对面还有一条小巷,尽头就是涪江。
最有特色的当数东街,这里的徽派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高大的防火墙,已显简陋的木板门,见证了岁月变迁的沧桑。东街38号的梁家烧坊,过去是一家烤酒的作坊,进入大门里面有一个天井,天井边有一口水井。建筑木结构框架,墙壁用三合土和竹篱笆混合泥制成,虽然年代久远破旧,但没有垮塌。继续前行,木墙、木门窗的房屋、篱笆墙……古风古韵扑面而来。
布袋井成盐业兴盛的见证
丰谷镇在早在隋唐时期就因盛产食盐,而形成一个集镇,并一直繁盛下来。丰谷镇的得名,与盐有关,丰谷镇曾经名为铜牟,据明天启年间《成都府志》记载,因当地新开两口盐井,“一曰丰井,一曰谷井”,古镇由此得名丰谷井。
明万历《会典》曾记载,“(丰谷)华池等井盐课司盐六十三万四千五百三十二斤”。清雍正九年(1731年),绵州州判驻丰谷,专司盐政。1914年设盐务立法机关“评议公所”,次年榷税官驻丰谷,收盐税兼管销场事。当时,丰谷还有盐井384口,大小灶户42家,盐工1500余人,年产盐万余担。据史载,丰谷镇曾经到处分布有人工盐井,还有四通八达的输卤枧管,有一座座竖立于井口之上高耸入云的井架。这种井架在当年被称作“天车”,它是以“堆积木”式的方法,把数千根杉木层层往上累叠,用篾索捆扎而成。最高的“天车”有100多米高。据介绍,到1975年前后,因丰谷的盐业生产工具原始、成本高而随之停产。
如今,随着近代丰谷产盐历史的结束,很多盐井已很难找到旧址了。但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在距离场镇不远的丰谷镇团结村肖家湾,记者找到一口保存至今的古盐井——皮袋井。由于已是县级保护文物,皮袋井已用红砖隔离起来,井口边立有牌子。镇上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有几百口盐井,如今,现存盐井约有200多口,但因修建场镇等被埋在地下,布袋井成为可以看见的唯一盐井,成为丰谷盐业兴盛的历史见证。
水运第一码头风光不再
盐业的兴盛,加上地处涪江水岸,古时候的丰谷,因独特的位置,成为绵阳的盐、丝绸走水路出境的第一个税卡,而进境的船只也会在这里住一晚上,因而成为当时绵阳通航重庆的水运第一码头。
丰谷古镇的水码头,最初在东街尽头的位置,史料记载,清代丰谷镇盐业发达,水运繁华,水面宽阔,所有南下、北上的商船抵达后都会在这里停靠。据当地老人讲,那时,绵阳平武、北川的茶叶、山货走水路运到丰谷码头后,再从这里运往重庆、遂宁,那时候的丰谷码头,每晚都有两三百艘船只停渡歇脚。
如今,记者来到这里,再看不到当年的繁华,商船没有了,但渡船仍在,可以上车、坐人,偶见几个村民坐船过河。今年64岁的黄朝炳是船长,已在这里整整开了45年的渡船。黄师傅告诉记者,40多年前,他最初开船时,这里门庭若市,每到逢场,便有来自三台永明、白庙、中太及绵阳松桠、小枧及丰谷的数千人渡江,他所见过的,人最多的时候上万。而今,这里即使是人最多的逢场天,也不过200多人渡江。
打造历史风貌特色小镇
那么,古镇将如何保护,丰谷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丰谷镇将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打造以商贸旅游为主的滨江历史风貌特色小镇。日前,《涪城区丰谷镇总体规划暨控制性详细规划》已通过市规委会审议,下一步将详细规划古镇的保护。
同时,记者从市规划局获悉,在2012年省政府通过的《绵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丰谷镇作为绵阳市仅有的两个历史风貌街区之一被纳入规划,规划范围包括丰谷镇北街、东街等,规划总面积6.5公顷,风貌街区将重塑老街活力,进一步科学有效地保护街区建筑风貌,引入多元业态,形成城市特色景观,改善基础设施,增加旅游配套,开展人文旅游,如今,详细专题规划正在进行中。
相信,这个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古镇,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丰谷古渡口
古镇小巷
古镇民居
古镇老屋
新闻推荐
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应紧扣“阳光”“花城”特色 □本报记者 尹迪
6年前,攀枝花甩掉了污染城市帽子,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牌子拿了回来;3年前,攀枝花又搬回了全国卫生城市的牌子;2年前,攀枝花又获得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截至2010年5月,全市各级责任主体共投入8.5...
遂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遂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