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口。
昔日农人在编草鞋。
三台交通新貌。
□刘玉明特约通讯员 赵晓兰
相机记录历史,照片定格记忆。
近日,一组三台百年前的手工彩色绘制的特殊照片在网上公布,这组由外国人拍摄的老照片清晰地记录了上世纪初,三台县城乡居民的生活状态、公共活动及建筑形态等。而历经百年后,漫步在三台县城,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城市道路宽阔畅通,居民小区靓丽生辉……从这些今昔对比的新老照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破茧成蝶的蜕变。
老照片再现百年前风貌
据三台县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这组老照片的拍摄者是一位叫西德尼·戴维·甘博的美国人。据史料记载,西德尼·戴维·甘博(1890—1968)是一位美国社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狂热的业余摄影家,终身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和研究。1917年夏秋两季,西德尼·戴维·甘博团队来到四川考察,足迹遍布遂宁、三台、中江、成都等地。在川期间,他们共拍摄了近500幅珍贵照片,成为描绘二十世纪初期四川社会的全景图卷。
根据拍摄者在老照片背后留下的英文图片说明,热心的民间人士对这组彩色照片进行了翻译,并找到了部分照片中的原址。这组记录百年前三台民间风貌的照片,详细记录了当时三台的繁华和居民生活的状态及建筑形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组依据黑白照片进行手工绘制的彩色特殊照片。照片内容包括当时三台著名古渡忠孝渡渡口的繁华、寺庙院子的清幽、农人利用古老方式在田间抽水等劳动场景。虽然历经百年的沧桑岁月,照片上的人物依然清晰,表情依然生动,极为丰富地展示了三台劳动人民的乐观、辛勤的劳作等场景,成为了三台厚重历史文化的有力史料见证。
新市民感叹时代变迁
“三台南门外的那个老渡口原来和照片上一样哦,现在都变完了。”“你看,原来老一辈人编草鞋是这个样子的……”看着网上的一张张老照片,当地人在感叹历史沧桑的同时,也为三台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倍感欣慰。
家住新德镇马脊村的李玉说起老照片,对如今三台的变化感受颇深,“你看,原来那些人过个河要坐渡船,以前,我们新德人进城过涪江也要坐船,出门卖菜卖麦冬都很不方便。现在我们直接走新渡口大桥,骑电动车几分钟就过来了,汽车也直接开到了家门口,方便得很哦!”
而在青东坝工业集中区上班的张大姐则对传统的抽水方式感兴趣。她告诉笔者,百年前的三台人以传统农业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勤劳乐观,但日子也过得紧迫。“而今,我们已经有了更多选择,因为村里发展产业,我们这些‘泥腿子\’也当上了工人,每个月都领的是现钱。”
细细数来,昔日的三台老城区,如今街道畅通、商业繁华;昔日的交通要道老渡口,早已被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所替代;田间地头,抽水、播种、收割等农活,一台台现代化机械就可轻松搞定……在城区,梓州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小明湖、滨江河堤休闲带等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农村,水泥道四通八达,渠系配套的水利设施浑然一体,兼具现代和川西风格的小别墅触目可见,现代文明和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宜居城乡新貌正在三台展现。
“三台百年的变迁,镜头里的照片就是最好的见证。”三台县摄影爱好者袁成松如是说。 图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唐玉富张海)多年来,遂宁市船山区国税局始终坚持以为国聚财、为民收税为中心,以人为本加强班子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国税...
遂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遂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