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强
遂宁观音文化源远流长,从文学传说到民间歌谣谚语、戏曲及工艺等多有体现。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演绎中,目前,已经形成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观音故里传说(市级,民间文学类别)、桃子龙舞(省级,传统舞蹈类别)、观音绣(省级,传统美术类别)及观音福锦(省级,传统技艺类别)等。
观音结缘:克幽和妙善
遂宁地处川中,素来佛缘广结。城西三里之处卧龙山的广德寺,是一座浸润着皇家血缘的佛寺,自高僧克幽禅师来遂开山阐教后,香火兴盛。克幽为唐皇室嫡亲,历朝历代的钦差到该寺宣读圣旨时,都亲自进入寺庙内,“不用出山门接圣旨”。
唐武宗时灭佛毁寺,克幽肉身塔的塔墓陷落成池。据传,遂州刺史王简每审一案,都有一僧人站公堂外观看,见其判决公允便颔首微笑,否则就脸露愠色。一日,王简命衙役驱逐该僧人,该僧时走时停,衙役始终追赶不上,及到城西善济塔废墟边,和尚竟纵身跳进池塘,众人大惊,乃排干池水,于池底发现一漆木盒,内有金色钩锁骨,隐现“观音大士”字样,此即为佛门称之“菩萨骨”的圣骨,为后来朝廷确认遂州为观音故里并敕封为观音道场的缘由。
广德寺自唐代宗永泰元年直到明代,极盛时曾主领川黔滇三百余山,被尊为“西来第一禅林”,成为闻名遐迩的川中名胜及佛教圣地,每年二月香会、九月观音生日,香客游人如云,年久不衰。寺中所立“圣旨牌坊”上的“敕赐禅林”金字为唐朝书圣颜真卿所书;寺有五宝:缅甸玉佛、明代圣旨坊、济善塔、九龙碑和两颗皇帝御赐玉印。存放克幽灵骨的善济塔上刻有诗句:池涌瑞莲观自在,塔藏金骨显克幽。克幽禅师为观音化身从北宋时便广为流传,遂宁民谣中有:广德寺菩萨灵,克幽禅师男观音。
与广德寺隔江相望的灵泉寺一直“千载灵泉古道场,唐朝名胜冠四方”。灵泉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后至明孝宗弘治年间建成双檐式大雄宝殿,因山顶有圣泉绀碧甘美,不枯不溢,故名灵泉寺;寺以山幽、林茂、泉甘、寺古而蜚声海内;一泓甘泉像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映照出千年风雨及美妙的观音传说。
灵泉山主峰观音顶上的观音阁是整个景区的最高点,高48米,共7层,56角,琉璃瓦,高飞檐,气势恢宏。阁内供奉的观音金身圣像高18.6米,庄严肃穆,仪态端庄,为我国最大室内观音。
我国汉地观音以遂宁的妙善姊妹为人间的化现,俗称观音三姊妹。妙善观音的形象一直广为流布,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为民间百姓所崇奉,演变化为深厚博大的民间信仰。
有史可考,妙善生于遂宁古兴宁国。一说此为古应国(河南平顶山市及宝丰县一带,约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迁都之地;一说为西域的劫国(今新疆昌吉县北),劫王叫庄严,为其在遂宁涪江边的定居之处。传说妙善2月19日出生在遂宁凤台坝凤阁村,9月19日出家在遂宁白雀寺,6月19日得道成佛在普陀山观音道场。有民间古谣曰:
观音菩萨三姊妹,同锅吃饭各修行,
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
唯有三姐修得远,修在南海普陀寺。
妙善观音的故事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妙善诞生时其母梦吞月,生来梵相庄严,五色云覆其身。她曾抵抗父母婚配,她的理由是人并不能解除生老病死的忧患,所以成婚并无意义,因此出家悟道。其父重病全身腐烂,有人断言治病需用活人的手眼,妙善得知立即献出,父病霍然而愈。妙善的孝善使其在民众中的崇高威望日益深远,成为普度众生的南无观世音菩萨。
每年农历的2月19日、6月19日及9月19日,为观音菩萨的出生日、出家日及得道日,遂宁的灵泉寺和广德寺香客云集,八方宾朋咸集,可谓“有杨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观音”。
遂宁民间的观音文化体现在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表现艺术(包括版画、书画、文艺、音乐、舞蹈、琢玉、年画、石刻、木雕、纸马、唐卡、石窟彩塑、瓷金铜造像等)诸多方面,在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提供了观音文化的内容。
观音舞:桃子龙舞
桃子龙舞是遂宁观音文化在民间艺术中生动形象的体现。桃子龙舞源于民间给观音献桃的习俗,表演者手持人工札饰的大彩桃,由持龙头者领舞,因其身躯各不相连,俗称脱节龙。桃子龙舞既可多人联合表演,每个桃子又可单独表演。
每年的香会节、娘娘会等节会,朝山的人群川流不息涌向这广德灵泉二寺朝山拜佛、祈福求寿,这些庙会活动中唱主角的就是桃子龙舞,桃子龙舞并将庙会推向高潮。相沿成习,后来人们在观音会和元宵灯节活动时,将竹编扎彩的桃子组合成一条龙,舞时一人持宝戏龙,一人持龙头,数人持长杆大桃(龙身),一人持龙,另有数名表演者各手持双桃成圈形,似彩云在龙身两侧伴舞。
桃子龙舞可往来穿梭,此起彼伏,似龙在云海里翻腾。正如民间俗语:桃子龙,各耍各,穿来穿去脊连着。要真正做到龙舞中的“脊连着”,气韵贯穿,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传统的桃子龙舞一般为女性表演者,但在过去的表演及传承中也有男性加入。桃子龙舞通过富有特色连缀而成的套路充分展现出女性的柔美与活力。
桃子龙舞从最初的几人逐渐发展到后来的60人,在一千多年的艺术传承及发展中,已经成为了遂宁民间艺术的瑰宝,生动地展示出了观音文化的丰富内涵。过去,桃子龙舞只限于朝山拜佛和民间祝寿活动,改革开放后又有了春节期间的街头游演,20世纪九十年代,桃子龙舞走向舞台,有时也参与庆典盛会中的表演项目,是每年春节街头游演的重要内容。
桃子龙道具的制作一般是用竹篾做桃子骨架,直径为60-80厘米(桃尖至底部),外糊白色纸张,绘以彩色顔料;有的是用细钢丝做骨架,直径仍为60-80厘米,外用白色丝绸粘贴,彩色绘制;大桃子用竹竿(1.5米长)连接;桃子龙道具为两种,有大小之分,制作方式一样。
20世纪九十年代后,桃子龙制作中骨架采用了细钢丝和包装压条带,更具弹性及韧性;直径分为60、80及100厘米三种,外用白色丝绸进行浸染后粘贴,色彩效果更佳。现在,桃子龙道具的骨架可以分合,即桃子可以分为四瓣,中间摆放鲜桃,用作表演者现场献桃。
传统桃子龙舞地方特色浓郁,伴奏乐器主要是川剧锣鼓、小锣鼓,配以唢呐吹奏及传统打击乐,曲牌多为水龙吟、朝天子、将军令等尾煞。20世纪九十年代桃子龙舞走向舞台表演后,伴奏音乐具有了一些现代特征(如乐队演奏等),兼收并蓄了一些其它的艺术形式。
7月23日下午,我们在船山区南津路街道办采访了桃子龙舞的传承人李贤林。老人今年61岁,是土生土长的遂宁安居人。李老师说他很早的时候就知道桃子龙舞了。小时候跟着父母到灵泉寺烧香,香会上见到了桃子龙舞的表演,先是好奇,后来就学起来了,加上自己喜欢文艺,长劲快。这个爱好又伴随着他进入参军入伍,在部队参加了文工团,对桃子龙舞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李老师复员后回到安居老家并在文化站工作,更是与桃子龙舞结了不解之缘。如他所说,一辈子搞文化工作,桃子龙舞伴他从小到大,又相伴到老,不离不弃。2000年遂宁创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船山区每个村都搞了桃子龙,桃子龙舞唱了主角,赢得了不少掌声和喝彩。
船山区的桃子龙舞历史悠久。李老师说他自己就师从过区文化馆的田老师、彭老师等,受惠很多,大家都是桃子龙舞的热爱者和传承人。李老师的桃子龙舞在表演内容和形式对过去的龙舞多有借鉴,又有所创新。谈到当下桃子龙舞的传承,李老师说自己现在年龄大了,主要是搞编排,有时还到学校去搞文化传承,让下一代了解遂宁的观音文化。
他说自己的儿子现在也对桃子龙舞有了兴趣,儿子现在外地工作,回来后又将成为桃子龙队伍中新的一员。在交流中大家觉得,民间文化艺术中的这种家庭式传承其实带有普遍性,特别是在过去的手工行业中,有所谓传子不传女等多种行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或许家庭传承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承手段而不可忽视。
同行的老杨问李老师,桃子龙的经济效益如何?李老师说效益还是有,如承接一些展会、灯会及庙会的表演,对方会给一定的费用,当然不会太多,这些费用除了支付团队的基本酬劳外,也就所剩无几了,也挣不了多少钱。大家在交流中一致认为,政府的投入和支持还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观音绣和观音福锦
作为传统的纺织之乡,源于遂宁安居区玉丰镇的观音绣以蜀绣为基础,形成了独具本土特色的民间手工刺绣艺术。观音绣绣制的各种观音、莲花、荷包、蒲团、佛枕、方巾等,喻含着福寿康年等美好寓意,其绣法有晕针、木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绒片平滑、绣品细腻、浑厚圆润、灵动美观。
遂宁观音绣可追溯到北宋。《遂宁县志》载:“成平三年,宋真宗敕封遂宁广德寺为观音道场,香火大盛……民间刺绣观音妙像锦屏,蔚然成风。购者纷至,以为祈福。”每年的香会庙会期间,观音绣成为信众争相购买的礼品。
观音绣“织文锦绣,穷工技巧”,是民间艺术和观音崇拜的完美结合。其经过长期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及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具有中国水墨画的格调,传承了我国的民间刺绣工艺。观音绣以四大针法为主,同时吸纳其它名绣精髓,绣制各种观音、莲花、荷包、蒲团、佛枕、方巾等,寄托着人们对福寿康年、祥和安宁的美好寄寓,遂宁观音绣作品中的《紫衣净瓶观音》、《骑鲤观音》、《灵广三圣》等,实属艺术佳品。
如果说观音绣在技法上来源于蜀绣的话,遂宁的福锦则与蜀锦有异曲同工之妙。遂宁福锦手工编织技艺源于汉及三国时蜀国的丝织工艺。《遂宁县志》记载,“种桑者多,畜蚕者广,岁可出丝一、二千担”,“邑比户饲蚕,其丝最广。有水丝、火丝之别。商贾趋为蚕市”。许多农家以织锦、织布为业,“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抒相和”。
遂宁福锦手工编织技艺,采用优质的天然丝设计处理并织造。以优质丝为原料,经过图案设计及点图,要经过配色、挂经、过纬、织锦、下锦、编穗、平合、洗锦、整理等十几道工序才得以完成。福锦的主要生产工具为样图、尺子、笔、米格纸、道丝耙子、色卡、织机架、线刀、剪刀、镊子等,制作工具较复杂。
遂宁福锦手工编织技艺按工艺的难易程度分为:1200道、1000道、800道600道、400道、300道。(道,即一平方英尺纬线的打结数量);按福锦的不同分为:长方形、矩形、圆形、椭圆等;按福锦的图案不同分为:民间传说、民俗、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古代名画、观音文化等。
福锦编织丝线细如毛发、工艺复杂。根据难易程度,完成一幅1.2乘1.5英尺的福锦需要时间半年(300道)、一年左右(500道)、一年半左右(800道)、两年左右(1000道)等。高道数福锦一人很难织出第二块,故而高道数福锦被世人称为“软黄金”。
遂宁福锦手工编织技艺历经数代传承,其工艺技术在民间多以作坊式的状态存续,其传承以师带徒,上辈传下辈;而其整个织造过程无固定样式,全凭个人的领悟操作,因而没有两幅福锦是完全相同的。在文化传承上,福锦除享有“软黄金”之美誉,也被称为“直观的活态化石”。遂宁观音福锦特别是其作为传统技艺的精妙,确属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为世人所称道。
(本版资料及图片由遂宁市委宣传部及市文广新局提供,特此鸣谢!)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遂宁讯(梁界波记者张琳琪)在“互联网+”的潮流下,农产品“触电”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近日,遂宁市商务局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发展“互联网+农业”,有利于解决分散的小农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难...
遂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遂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