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福荣,年过九旬的高寿让人羡慕不已,却少有人知道,她还照顾着60岁的傻儿子。
因为这个儿子先天智障、生活无法自理,自他出生汪婆婆便没离开过半步。
60年来,傻儿子从未喊过一声“妈妈”,却丝毫不影响母亲对他的爱;60年来,傻儿子不会做饭、不会生活,但妈妈的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他便知道母亲要什么东西、要做什么事。
如今,汪福荣的年龄越来越大。她只希望自己健健康康地与傻儿子相依为命,陪着他再多生活几年。
汪福荣老人住在紫东街2栋1单元七楼上,13日上午,记者来到老人家里,只见老人和她的大儿子正端坐家门口,专注地撕着纸钱,两人的脸上都挂着相同的微笑。
生活无需言语交流
每个动作彼此都懂
看见记者到来,傻儿子“哦哦哦”地叫个不停,从他的表情能看出,他很开心有人去看他。汪婆婆连忙站起来拉着我们坐下,“指示”儿子拿出放在冰箱上头的糖果,邀请大家吃。
傻儿子个头高大、一米七左右,走路时有点一颠一跛的,除了傻笑,没有过多的表情。记者与他说话,他只知道傻笑,拿出一颗糖让他吃,他依然笑。但是,汪婆婆的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他立马就明白了,回到家门口安安静静地坐着、认认真真撕纸钱。
汪婆婆告诉记者,今年她已91岁了,腿脚越来越不灵活了,有时起身倒个开水,浑身都会颤抖。身边这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傻儿子,先天智障,至今不会喊爸爸、妈妈,生活无法自理。“在一起生活了60年,我们之间不需要语言,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傻儿子能明白我,我也明白他!”
汪婆婆和老伴一共育了5个子女,傻儿子是老大,其中两个儿子在“三年自然灾害”中饿死,另外两个子女已成家立业、生活幸福。
11年前,老伴去世了,家里就只剩下她与傻儿子。
儿子走丢谁也带不走
留在原地等母亲回来
从紫东街通往凯旋路佛学寺的小巷,是汪婆婆和傻儿子居住在紫东街后,每天早上、下午散步必经的一条路。这条百米长的小巷,汪婆婆陪伴傻儿子走了几十年,但对于傻儿子来说仍是一条陌生的路。
这条路上的居民时常能看到母子俩手牵手散步的背影,所以每每遇到傻儿子走丢了,大家都会帮忙寻找。
邻居吴华英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件事:大约两周前的一个下午,傻儿子和老人去街市花园时走丢了,而当时天气非常热,就在老人带着其他子女走遍附近大街小巷寻找傻儿子时,一邻居发现了傻儿子,就打算带他回家,谁知道傻儿死活不肯走,最后,这位邻居赶紧给老人其他子女打电话,让他们过来接,这才顺利地把傻儿子带回了家。
汪婆婆说,今年旧历六月十九那天,母子俩前往凯旋路的佛学寺烧香,因为人太多,两人走散了,傻儿子便顶着烈日站在与母亲走失的地方一步也不肯挪,直到母亲找到他。找到他时,汪婆婆泪如雨下,这傻儿子只认她,谁也没办法把他带走。
无法学会自理生活
傻儿却会体贴母亲
和汪婆婆交谈过程中,她反反复复地说,她现在最担心的是自己去世后谁来照顾傻儿子?
汪婆婆说,她一直想让儿子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傻儿子10岁的时候,她不厌其烦地教他穿衣、解扣、洗脸、刷牙、使用筷子吃饭。
“他从20岁就开始学煮饭,至今都没学会。”老人说,如今家里仍然是她做饭,但端饭、收碗的活儿傻儿子已经学会了。
现在,每当看到她开始炒菜,傻儿子就会拿出碗筷;每当看到她洗衣,傻儿子就会端来空盆子或者拿来晾衣架。几乎她一个伸手,儿子就能明白母亲的意思,比如把倒好的茶水端到母亲手中。
老人说,心里的遗憾是60年来,儿子从未叫过一声“妈妈”,但儿子知道体贴她,她感到很幸福!
一个小屋里两张床
母亲时刻守护傻儿
走进汪婆婆的卧室,里面摆放着两张木床,这是老人和傻儿子睡觉的地方。
从老人断断续续地讲述中,记者得知,这个傻儿子不仅智障、还患有癫痫病,随时都可能发病。傻儿子很小的时候,老人便睡在他身边,彻夜陪伴,防止他发病时发生意外,这样的生活过了四十余年。
“大儿子深夜发病,让人最着急!”汪婆婆说,由于儿子的病没法医治,她只能尽量做到不让儿子感冒、情绪不激动,让他尽可能减少犯病,好在家里现在有电话,儿子深夜犯病时,她就会打电话叫其他两个子女过来帮忙,弟弟妹妹们也都知道,他们的傻大哥是老母亲的精神支柱。
(遂宁晚刊记者 何飞)
新闻推荐
马蜂窝突然掉下树 路过太婆惨遭攻击 祸从天降,这句话一点也不假,10月5日下午,蓬溪罗戈乡玉清山村的胥婆婆路过位于罗戈乡至高峰山路段时,天上突然掉下一个马蜂窝
祸从天降,这句话一点也不假,10月5日下午,蓬溪罗戈乡玉清山村的胥婆婆路过位于罗戈乡至高峰山路段时,天上突然掉下一个马蜂窝,把胥婆婆蜇伤,最终导致胥婆婆抢救无效身亡。...
遂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遂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