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在我国流传历史悠久。据民间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
大英县蓬莱镇传统杆秤制作技艺项目,于2006年8月公布为大英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曾毅,17岁随大英县隆盛镇罗世民学习杆秤制作。罗世民家祖传制作杆秤,其父罗彦文(1913年—2004年),祖父罗兴邦(清末,具体生卒年不详)皆以制作杆秤为业。
当时,大英县蓬莱镇小南街有个“综合衡器社”,许多匠人都在那里制秤并统一贩卖,曾毅就在那里学习制秤手艺。由于刻苦好学,加之师傅悉心教授,曾毅很快学会了制作杆秤的全部工艺。1989年,“综合衡器社”解散,曾毅也学成出师,于是在蓬莱镇五星街开了个秤铺,一直从事杆秤制作和贩卖。曾毅的传统杆秤制作技艺很全面,他开设的秤铺至今顽强存活。
(全媒体记者郑才兵整理)
新闻推荐
方言小品《爱心》四川清音《绿色在前》曲艺双簧《扶贫》◎全媒体记者王锡刚11月10日至12日,三年一届的四川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在南充成功举办。遂宁市选送的四川清音《绿色在前》、方言小品《...
大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大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