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生态的绿色 寻找产业的金色
□欧欢 本报记者 袁敏
“山平塘已经整修好了,就等着春灌时蓄水下鱼苗了。”3月14日,阳光暖暖地倾泻在大英县通仙乡普陀村,看着眼前近0.4公顷的山平塘,村民何建洪充满了期待,等到11500尾鱼苗入塘后,一年收入增加两万元没问题。
遂宁到2018年底全市10.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三年集中力量攻坚,基层如何主动作为?
引水修路完善基础
像何建洪一样发展水产养殖业,两年前的普陀村人想都没想过。
普陀村仅距大英县城12公里,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却是全县的旱片死角,水利设施薄弱、境内无河流和大型蓄水工程,多年来都是通仙乡最贫困的村子。用普陀村“第一书记”苏时的话说,村里是“旱上加旱,靠天吃饭。”
如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2015年,普陀村依托“小农水”建设项目,该村共修建灌溉渠道5.59公里,整治山平塘8座,修建蓄水池10口,缓解了村民的生活和农业用水。同时,3.5米宽的通村水泥路也全部铺设完成。在何建洪的带动下,普陀村已有50户村民规划发展水产养殖。
水到渠成,依托本村的山坡绿地,普陀村还有更多绿色的“想象”。近年来,普陀村通过土地流转,已栽种竹柳6.7公顷,花椒6.7公顷,楠竹20公顷,核桃20公顷。“基础设施跟上,搭好产业发展的骨架,脱贫摘帽是迟早的事。”苏时说。
种树植绿延伸产业
“全县45个贫困村中,通仙就占了5个。”通仙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潘兴华告诉记者,在大英全县比较起来,通仙乡也有自己的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便捷的区位优势还有良好的生态本底,“今年确保143户400人脱贫,应该问题不大。”
在脱贫布局中,通仙乡亮出了“绿海通仙”品牌,主要包含了集现代农业(种植业主导)、休闲养生、观光旅游等三大板块。
目前,通过政府主导、专合组织牵头的庭院花椒发展模式,全乡已种植花椒4万余株,栽植核桃3.6万余株,完成核桃品种改良嫁接40公顷。两年内,竹柳的种植面积可以发展到近200公顷。在通仙桥村、洋溪村、三溪口村、普陀村,引进业主完成了67公顷土地的流转,兰竹、绵竹将在四个村大范围种植,遂宁“小竹海”已现雏形。
有了竹海资源做铺垫,通仙乡的产业布局继续向下游延伸,将开发以竹子为核心的系列竹产品。“今后的通仙乡不仅有一片绿色的竹海,还将留下一片金色的产业。”潘兴华说。
新闻推荐
遂宁举行“6+2”骨干水利工程项目推进会□欧欢本报记者袁敏4月19日,一场60余人参加的项目推进会在大英县祥凤寨水库举行。推进会现场,来的都是遂宁水利建设的精英力量,全市“6+2”骨干水利工程的项...
大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大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