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以来,川猪价格已连续4周小幅上涨
从1月23日开始下跌,到5月15日触底,经过17周、近4个多月的持续下跌之后,猪肉价格终于企稳。7月30日,记者从省畜牧食品市场信息中心获悉,7月份以来,川猪价格已经连续4周保持小幅上涨。上周全国范围内的生猪价格小幅上涨,其中西南、华东区域的猪价领涨全国。炎炎酷暑,本是猪肉消费的传统淡季,为何价格反而上涨?
□王成栋 本报记者 许静
现象
淡季不淡 猪价逆势上扬
“涨价了哈,都涨了一个星期咯。”7月30日傍晚,在成都市爵版街菜市场经营肉铺的郭川宝在和顾客汪雯砍价。汪雯说,她没想到出了趟差,每公斤肉价就上涨了2元左右,精瘦肉更达到34元。
与汪雯一样,很多消费者都觉得,这个夏天的肉价有点反常。“夏天本来吃肉就少,咋个三伏天猪价也跟着涨呢?”汪雯不解地问。
按传统,入夏以后,猪肉需求和消费量都会比一季度和四季度低20%左右,价格也相对较低。夏季蔬菜集中上市,价格相对便宜;鱼、禽、蛋等其他替代品消费增加,也相应减少了猪肉消费。此外,暑期到来,一些大专院校食堂团购量相应降低,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消费。
然而,省商务厅监测的运行数据显示:5月中旬,生猪收购价探底之后势头逆转,生猪收购价和猪肉价格开始缓慢回升。刚过去的7月最后一周,四川省生猪收购价格超过14.4元/公斤,部分瘦肉型生猪收购价已经超过16元/公斤,两个月内,上涨了1.8元/公斤,零售价也上涨1.5元/公斤。
析因
三大诱因造成猪价“逆袭”
“淡季不淡是必然。”省畜牧食品市场信息中心主任钱亮表示,春节过后,四川省猪价一路走低。生猪收购价从2月份的顶峰17.2元/公斤跌至5月中旬12.6元/公斤的谷底。猪肉价格也随之一路走低,零售价也从26元/公斤跌至5月份的23元/公斤。但随着三大诱因的显现,猪肉价格在淡季发起“逆袭”。
钱亮表示,本轮猪价上涨与四川省近期的气候有关。6月底以来,四川省频遭暴雨袭击,降雨量明显高于往年,高温高湿天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猪的养殖风险。“这种天气特别容易引发母猪和生猪得病,一旦拉稀,产仔率、出肉率都会下降。”
成本是另一大诱因。记者从省畜牧食品局的生猪监测周报上看到,今年全国其他地方的养猪饲料价格都在下降,以东北市场为例,当前,该区域的玉米均价为2.38元/公斤,但四川省的育猪饲料原料及配合料等却仍维持在高位。目前,四川省玉米均价为2.62元/公斤左右,比去年同期略有上涨;而小麦麸、豆粕、猪配合料均价同比上涨6.19%、8.80%、5.03%。
四川本地所产的玉米等育猪饲料含水率高,易霉变,饲料玉米主要靠调入。而调入的玉米运费每吨就在150元—200元左右,暴雨天气带来运输困难,无形中亦提升了养殖成本。
此外,人工成本的上涨也是一个原因。眼下,省内养殖场一名包吃住的普通工人月工资在1500元左右,这比去年同期高出200—300元不等。“一般猪仔出栏需要4个月左右时间,人工成本同比就多出了900元左右。”
三大因素的影响,使得今年猪肉价格回暖明显提前:去年,肥猪的出栏均价在7月底左右触底,而今年5月中旬就已探底,提前了70多天;仔猪均价则较去年提前22天回调。
追问
“猪周期”已“V”型反转?
“在生猪亏损长达20周后,上周猪价比终于重回盈利状态。”这是“搜猪网”对全国生猪市场作出的判断。
养殖户最能感受到市场的冷暖。
大英县隆盛镇三家店村的李志雄、郭春梅夫妇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最高峰时,他们的猪圈有几百头猪。眼下,猪圈里只剩下了几头能繁母猪。
郭春梅说,6月初,他们已将所有的育肥猪出栏,“成本太高,挣不了好多钱。”她说,现在价格开始回暖,但还不稳定,一旦行情稳定下了,只要保住了母猪,就会迅速补栏。
回首过去10年,养猪户往往是“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这样的现象被称为“猪周期”。眼下,连降17周后价格回暖,是否意味着此轮“猪周期”提前结束,将在年内实现“V”型反转?
钱亮认为,“这要看两个指标,首先是母猪存栏,当前全省母猪存栏依然是高位,养殖户并未因长时间的低迷宰杀母猪,这就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其次看市场供需,从供应面看,当前,高温高湿的天气还将持续,使得未来的猪肉供应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同时,国庆前后,中央和地方可能会动用储备肉,一定程度上能平抑市场价格。”
因此,对于后市猪价,还是应该谨慎乐观;而当前的猪价回暖,是“阶段性供给紧缺带来的上涨”。
新闻推荐
大英县政府专题研究整改措施,新增专项资金用于森林管护本报讯(记者熊筱伟)本报10月30日刊发报道《近10万亩公益林为何无人管》,反映大英县在公益林管护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大英县政府高度重视,10月...
大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