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粮食税》是列宁系统阐述苏俄过渡时期新经济政策的重要著作,也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代表性论著。这篇论著不仅为当时的苏俄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也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21世纪的今天,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读《论粮食税》,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在复杂环境中立足国情、把准脉搏,让已驶入深水区的中国改革航船行稳致远。
在《论粮食税》这部经典著作中,根据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列宁首先指出了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紧迫性,强调“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他指出,要恢复国民经济,应当从农民方面开始,立刻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所谓从农民方面开始,就是从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开始,允许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进行自由贸易。只有通过这种办法,才能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在《论粮食税》中,列宁把解决农业和工业的交换问题、农民利益与发展问题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的切入点。在当时,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经济要发展,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各部门之间的相对均衡是重要条件。从当时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的均衡,已经被余粮收集制所破坏。“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余粮收集制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工业要发展,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等生产要素。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
“粮稳安天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与此相联系,农业也就成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独立化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苏俄用粮食税代替原来的余粮收集制,用税制的办法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势在必行。
《论粮食税》是列宁晚年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出的开创性探索,尽管是针对当时俄国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的理论阐述,其后所进行的具体实践也带有俄国的特殊性,但是其特殊性背后折射出来的普遍真理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薄弱的环节,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可以说,稳住农业基本盘,夯实“三农”压舱石是我们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之一。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上,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制约作用则有不同。愈是发展中国家,它的落后的农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制约作用就愈为突出。即使是在工业化发达国家,农业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中之一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会议指出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也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顺应城乡演变和现代化建设规律,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把农业农村发展摆上优先位置。
用粮食税代替原来的余粮收集制,在苏俄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干预经济的方式有很多,税收的办法是其中之一。即便是现在,税收政策在我国的“三农”问题上,特别是乡村振兴领域,仍存在大有作为的空间。总的来说,通过税收的调控,可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等。具体而言,以乡村振兴为例,政府可以通过征税获取财政收入,为提供广大农村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履行公共职能提供资金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只会将有限资源投向非农业农村领域,从而阻碍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振兴一方面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输血”,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从税收政策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引导社会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各种资源向乡村振兴聚集,帮助农业农村积极“造血”。同时,更需要政府通过税收政策设计来减少、规避和矫正资源向乡村振兴聚集过程中出现负社会效应的行为,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管理学院)
新闻推荐
科技界“小岗村”试验迎来2.0版本三问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聚焦功能●概念验证:也就是“选果子”,遴选有...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