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该项研究成果有哪些意义?研究过程中有哪些收获?记者专访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怡。
记者:在学术探索中,有没有一些课题本身以外的收获?
李怡:围绕这一课题,我们形成了几百种研究成果,在境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首先,与研究报告的形成和完善相伴随,整个团队至少有上百篇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其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培养了一支重要的青年学术队伍,这些研究者来自四川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近10家国内学术单位,并已成为这些高校的学术骨干。他们中的很多人正是在研究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学术方向。可以说,通过这个课题研究,我们达到了科研育人的重要目的。
记者:下一步,您和团队还将做哪些更进一步的研究?
李怡:随着结题,这个课题本身已初步告一段落,但是整个学术系统工程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将在这个基础上,对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做进一步深化和思考: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整理这方面的基本文献,并分享我们对文献的发现。我申报了一个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准备对新诗发展中被遗忘、被淹没的文献进行完整系统地呈现。同时,我们也会对中国现代文学另外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做专题性的探讨和理论研究……这些研究都是以对民国时期社会历史深入考察的课题为基础的,以后的研究都可能是对“国家社会历史形态与中国现代文学”课题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当前,我们团队的参与者都在围绕这个课题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收获了积极的反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嘉)2022年春节即将来临,省文化和旅游厅精心策划,将推出6大主题文旅消费惠民活动,为广大游客带来全新消费体验,持...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