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2021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在绵阳开幕,峰会第二场研讨会以“四川领军作家研究”为议题。包括耿占春、黄相宜、张学昕、程旸、赵依在内的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向了四川5位作家,分别是诗人梁平、龚学敏,作家罗伟章、马平和蒋蓝。
赵依:梁平开启了一种“诗性精神”
“80后”青年评论家赵依以青年研究者的视角对梁平的诗作进行了全新意义的阐释。在她看来,个体写作实践与社会时代发展之间,总是彼此映照。“梁平的诗歌履历极丰富,他敞开并酝酿新的个人诗歌美学变化,这种变化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现场的远景。”赵依表示,诗歌内部发生过很多转化,在这些转化中,新的写作可能诞生和发展。梁平这一代诗人,从写作之始就与一个巨大的历史意义的现场展开互动,走过了个人起承转合的诗歌风景。
同时,赵依从梁平的诗中读到了“自信”。梁平笔下日常生活的细小事件显示出他的叙事态度,赵依总结为:“自信、直接、稳健、练达。”她认为梁平开启了一种时代的“诗性精神”。
张学昕:罗伟章的笔触从未离开过巴蜀大地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张学昕认为,罗伟章是继阿来之后,又一位四川文学的重要人物。“罗伟章20多年扎实写作,他的笔触从未离开过巴蜀大地,从未离开过他的家乡。早些年的长篇《饥饿百年》《大河之舞》《太阳底下》《世事如常》,以及大量中短篇小说,都给文坛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声音史》和《寂静史》,这两个文本抵达到一个新的叙事高度。”
“近几年,罗伟章在写作中真正地解决了两个最大的问题:语言和哲学。语言愈发地质朴、纯净、简洁、练达,文本整体意蕴,也体现出生命哲学的感悟力量。乡土、校园和社会人生,涉足的题材领域十分广泛和开阔,格局愈发宽广。”
耿占春:龚学敏独创“疾病式修辞”
谈龚学敏的诗,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诗评家耿占春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评价:“不再是田园牧歌的表达,而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自然书写。”耿占春一再强调,龚学敏诗歌中的现代性,历史和自然这两个端点上的写作充满张力。
“一般写历史和自然的诗人,容易写得比较唯美,但龚学敏的书写,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耿占春以诗集《濒临》为例,他从里面看到了龚学敏独有的“疾病式修辞”。“比如《乌鸦》这首诗,农药的黄昏、农药的镰刀……这些修辞里面充满了一些疾病式的东西,这样的修辞改变了词与物的关系。在龚学敏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种充满悖谬的关系。”耿占春直言,很难见到这样痛彻心扉的表达。“这是他对诗歌的贡献!”
黄相宜:马平让诗意的真善美照进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文学批评家黄相宜直言阅读马平的小说,是亲近是享受的。“那些田间地头的乡村生活,那些长街巷尾的人间烟火,戏台上朦胧的月亮,瓜果落地一般的对话,合奏出日常生活与世道人心的真相,成为厚重时代的另一种轻盈又丰满的书写。”
黄相宜提到了小说《塞影记》。“他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让充满诗意的真善美照进现实,这种实践和努力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是很珍贵很稀缺的。”
程旸:蒋蓝的作品具有历史穿透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程旸从蒋蓝的非虚构历史散文作品谈起,他认为,蒋蓝的《踪迹史》和《豹典》是非常具有历史穿透力的作品,梳理了历史记载中的错漏和虚构修改,将历史的迷雾之中,深潜的人性截取了出来。
“《豹典》中的豹子们,形神各异,性情也通过画家和作家们的描摹体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这些创作,寄托的是人类对于更好的生活的向往。”
新闻推荐
泸师附小六(4)班罗婉指导教师:刘峥嵘“好渴啊——”小时候每当我这么喊时,一杯白开水就会放在我眼前,让我快乐地喝下去,甜甜...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