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春节前,四川彭县消费者陈开方买了一台价值520元人民币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引来乡亲们羡慕的目光。
2021年春节前,年过七旬的四川眉山消费者王瑞华和年轻人一起加入了网上的大军。小到水杯、抽纸,大到按摩椅电视机,王瑞华购物车里的商品几乎涵盖了一家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
专家表示,随着消费升级的步伐加快,特别是消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消费正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将有效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1
从凭票买货到全球购
1992年的一天,内江威远黄荆沟居民姚本涛来到黄荆沟街边一个卖电视机的地方,用2300多元,买下了店铺里唯一一台彩电,成为了全村第一个拥有彩电的人。随着时代进步,姚本涛家的电视也随之更新换代,而正是这些电视机见证着他家的变化。
同样迅速走进中国家庭的还有空调。1990年,“火炉”南京又迎来了一个炎热的夏天,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电风扇和冰棍的解暑效果,空调这种高效降温机器“热”了起来。
到了1992年,随着最后的一种供应票证——粮票被取消,凭票买货的时代终结了。
到2000年左右,进口商品不再是“特供”,大量涌入的洋品牌在中国开始了抢滩登陆。
最近10年,随着海淘的发展和跨境电商的兴起,中国消费者开始享受足不出户就能买遍全球的便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6月,全国网络购物用户人数比上一年增长1亿人,主要网络零售平台店铺数同比增长3.8%,1-10月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6%,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21.9个百分点,占社零额比重已增长至24.3%。
根据商务大数据监测,2020年上半年电商直播超1000万场,活跃主播数超40万,观看人次超500亿,上架商品数超2000万。
2
从供销社到大商场
除了消费品的日益丰富,消费场景和消费渠道的变化,也是这些年来消费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供销社是一大排平房,分为五金店、百货店和副食店。最大的一间卖百货,四周除了门,摆一圈儿柜台,分别卖服装、布匹、鞋帽、雨具、锅碗瓢盆以及图书、文具等等。”在一篇名为《小时候的供销社》的文章里,作者如此回忆。
1981年4月12日,中国第一家自选超级商场——广州友谊商店自选超级商场开张。开业当天,人头攒动,商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只好采取限流措施。
1994年4月18日,成都第一家互惠超市在武侯区棕北小区开业,成为西南地区首家自选超市。
1995年前后,诞生了众多影响今天零售格局的本土零售商:1996年,深圳的人人乐成立;湖南步步高在1995年成立;山东银座在1996年开出了第一家百货店;银泰1997年在北京创立;河南许昌的胖东来的前身在1995年开业……此时,外资零售商也看到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家乐福1995年在国内开出了第一家大卖场;1995年,德国企业麦德隆来到中国,1996年开出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分店;沃尔玛也于1996年进入中国,在深圳开了第一家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店……
消费是传统意义上的“买买买”,新消费“新”在哪里?相较于以前的“买什么”“如何买”,“新消费”更重视“买得好”“有品质”。可以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消费渠道、消费模式和消费理念正在变革升级。
3
从“栖身之所”到“宜居之选”
回忆起小时候住的房子,王瑞华的脑海里只有“破烂”二字,“家里有了土地后,父亲靠种田、砍柴,母亲养猪、养鸡慢慢积攒了一些钱,又向人家借了一部分,我们搭建了两间矮平房,其中一间是‘前做房后打灶’,另一间用于吃饭、藏粮食、柴草和农用杂物,显得十分拥挤。由于建筑材料差,每逢下大雨时,屋内就下小雨,一家人就忙着用桶盛漏水,墙体是用石头和泥土搭建的‘乱石墙’,老鼠在墙洞里‘自由出入’。冬季天寒地冻,寒风从墙洞里吹进来,整座房子都冷冰冰的,把人冻得打哆嗦。”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有6.7平方米,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旧的平房中,不少居民祖孙三代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
1998年,“福利分房”时代宣告终结,中国房改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一年,住房分配完全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199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85.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2513.3亿元;202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1443亿元。
随着房地产产业的不断完善,如今,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小区、特色别墅应有尽有。房子不仅宽敞舒服,而且美观大方。从“你一间,我一间,筒子楼里冒黑烟”,到“小高层,电梯房,城乡广厦千万间”,城市生活不断提档升级。
2021年春节,王瑞华的女儿在公园旁边给他和老伴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从农村的“漏屋”到单位福利房再到商品房。这是这么多年来,他第四次搬家了。“这么多年住了这么多房子,一次比一次好,这一次就在这儿了,不换了。”王瑞华笑呵呵地说。
4
从“双脚丈量”到“高速”“低碳”
1949年,从北京到天津,单靠步行需要不眠不休34个小时;2021年,同样的路程,高速需2个小时,而高铁仅需0.5个小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步行曾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后来,自行车日益普及,满大街都是自行车,也给我们带来了“自行车王国”的美誉。再后来,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开始风行,从纯人力驱动到“吃油”疾驰,交通方式的跃迁变化带来的似乎是生活距离大幅拉近。但如果要远行,拥挤、缓慢、闷热的绿皮火车还是一票难求,更别说坐飞机这种“稀罕”的出行方式,预订机票得拿着单位的介绍信现场办理。对那时的人们来说,最遥远的距离就是出远门。“我记得当时,我的家乡只有两辆中巴公交车。客车在坑坑洼洼的盘山石路上颠簸,站立在车厢里的人上坡时身子向后仰,下坡时又向前伏,一趟车乘下来,正常人都觉得疲惫,车上还不时发生因颠簸产生的呕吐……”王瑞华回忆道。
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驶下总装配生产线,此时距离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诞生已有70年了。
改革开放后,个体中巴车、出租车如雨后春笋般地多了起来。随着道路建设的组建扩张,摩托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80年代末期,一线城市已基本普及了摩托车。
90年代前期,公交车、的士不断普及,长途大巴应运而生。90年代中期时,合资品牌的一些车型开始引入国内。一线城市不仅可以看到大量的公交车,黄色、红色的微面的士,还可以看到为数不多的私家车。而90年代末期,一线城市的私家车、公交车已经慢慢地占据了各大重要通道。
2000年至今,中国的汽车市场迅速发展,截至2021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84亿辆。堵车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的日常。而21世纪的中国,人们在出行方式上的选择更加多样,共享单车、公交、地铁、汽车、高铁、动车、飞机,交通工具的多样化使我们彼此间的距离不断减小。
从主要依靠步行,到拥有第一辆自行车;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从长时间排队只为搭上一辆公交车,到如今手机一打开就能叫到网约车……人们的出行方式与时代一同在奔跑。
5
跃动的数据见证美好生活
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人均GDP连续两年突破1万美元,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第一季度GDP为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8.4%,达到近30年新高,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列首位。消费需求持续恢复,投资需求稳定增长,净出口需求有所改善。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消费活力四射,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步回到正轨,一二三产业呈现快速复苏趋势,消费市场回暖态势明显。其中,以“吃、购、游”为主要内容的假日生活消费,在新技术、新业态、新发展模式下,激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创造消费新高。
2020年12月9日,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显示,新消费成为引领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拼多多等国内数字经济平台在打通农产品上行、工业消费品C2M制造等现代流通体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并助推市场主体实现数字化转型,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效益,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6月,全国网络购物用户人数比上一年增长1亿人,主要网络零售平台店铺数同比增长3.8%,1-10月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6%,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21.9个百分点,占社零额比重已增长至24.3%。
这些跃动的数据像是反映消费变迁的一面镜子,也是人们生活更美好的佐证。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记者李欣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通讯员张渠)为贯彻落实好“六稳”要求,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近日,中国银行启动了2022年全球校园招聘。参...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