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讯(记者 周家夷)1月5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全国第一例正式上市的人工心脏植入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患者宋先生42岁,临床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经过内科规范药物治疗,心脏功能情况持续恶化,对药物反应差,生活质量进行性下降,生命濒危,之后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力衰竭中心就诊。经仔细评估,他已处于终末期心力衰竭,预期寿命不到1年。
2020年11月10日,四川省人民医院顺利为他实施全国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脏(左心室辅助系统)植入手术,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心衰中心主任医师王文艳介绍,手术成功是很重要的一步,后期康复训练和对机器的使用培训也至关重要。经过非常系统和全面的培训教育,目前病人自我操作管理能力通过考核已经达标。
植入手术前,宋先生只能完全躺在床上生活,现在能下床活动,基本生活也能自理。生活对这一家人来说,有了新的转机。
“现在基本什么都恢复了,没有任何不舒服,还长胖了七八斤。”宋先生告诉记者,以前他经常胸闷、恶心、呕吐,只能在病床上靠药物维持生命,有了新的“心脏”后,他现在能独立行走,身体也没有感觉不适。
宋先生的母亲陈女士激动得流下眼泪,不停地向医务人员致谢:“谢谢你们救了我儿子。”
据心脏外科中心主任黄克力介绍,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差,死亡率高,心脏移植是最终解决手段。但是目前我国供体缺乏,患者往往失去心脏器官移植挽救机会。
人工心脏是延续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和有效措施,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或者过渡到心脏移植阶段。目前国内采用的是第三代人工心脏,它的核心部位是一个磁悬浮的驱动装置,重约420克,用它接上一根2厘米左右的人造血管,把心脏的血液引到机械心脏里面,然后再回输到人体血管,整个装置相当于代替人体心脏工作,让心脏充分休息。
“人工心脏”有外接电源,也备有3对电池,每对电池能维持6小时,当外接电源意外停用或患者需要户外活动时,备用电池就会立即启动保障“心脏”正常运行。对患者来说,除了不能游泳,一般的日常活动他都能做到。
目前全球人工心脏植入量超过14000例。近年来中国的心血管疾病研究和临床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前列,但人工心脏和心脏移植方面才刚刚起步。目前,全国仅有几家心血管龙头医院参与开展了左室辅助系统植入技术的临床前期试验。
新闻推荐
岁末年初,国内多所高校陆续发布了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各校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也随之公布。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中央音乐...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