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充分激发我国发展潜力动力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强国方略,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从四川实践来看,应从“八个贯通”入手,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贯通起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变化大势、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考量,有利于增强成渝地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经略西部广袤腹地、拓展战略回旋空间,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在西部形成支撑和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强大助推作用。要推进“双城记”“经济圈”“双循环”一体化建设,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重要支撑,强化川渝互动、极核带动、干支联动,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南翼跨越、北翼振兴,加快实现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贯通起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要求。四川省产业门类较为完备,具有成链集群的产业基础,拥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良好条件。围绕构建“5+1”现代工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用智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着力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深入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计划”,打造成都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和8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加快构建“10+3”现代农业体系,突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贯通起来。高效率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要统筹推进硬件和软件建设,培育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形成市场、企业、政府、社会各负其责、和谐发力的体制机制,推动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聚焦“外畅”打通多向出川大通道,构建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加快形成内外联动、安全高效的物流枢纽体系。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建设内外融合的市场体系贯通起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市场深度融合的支撑,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基础。要推动市场组织创新,统筹国内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线上市场和线下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加快完善市场规则体系,消除行业和区域壁垒,推动城乡区域市场整合。加快“走出去”步伐,主动对接国际市场,提高国内市场标准、技术、品牌、知识产权的全球影响力,增强市场软实力,促进全球范围内各种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健全完善市场监管制度,简化监管程序,提高监管效率,推进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贯通起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人口、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促进空间结构调整,有利于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和服务业转型升级,加速释放内需潜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强化城市群的增长极作用,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以轨道交通连接区域内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完善城市分工产业链与供应链,提升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市场规模红利与经济增长稳定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流动。加强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建设,推动民生领域服务均等化。优化基础设施供给,实现经济增长、生活宜居、社会和谐良性循环。
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建设科技创新体系贯通起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推动国内大循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稳定,科技实力是支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充分发挥制度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优化创新能力布局,带动各类开发区协同参与中国西部科学城建设。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深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通起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深度谋划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开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大力深化国企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推动国有企业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贯通起来。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应主动服务国家开放战略,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作用,打造开放创新新高地。构建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与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双轮驱动的新开放格局,加快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推动制度型开放,为提升内循环和双循环效率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自主权,切实发挥好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培育贸易新动能,优化外贸发展环境,以更大的开放力度、更高的开放质量、更强的开放包容、更好的开放安全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行稳致远。(作者单位:省委政研室)
新闻推荐
四川638家A级旅游景区 元旦期间共接待游客522.63万人次
元旦期间,游客到峨眉山金顶看雪。(图据景区)1月3日,记者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元旦假日期间,全省纳入统计的638家A级旅...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