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贵
近日,因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私车公养、违规虚开发票、利用公款违规吃喝等问题,我区一批领导干部被通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通报全部都是指名道姓,我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然而,在一些地方,有些通报依然存在顾及被通报对象的面子,隐去其姓名,使用“某单位”“某某”代替,群众对此颇有微词。
据媒体报道,近日,四川发布作风通报要求,通报批评涉及的单位不能使用“某单位”,里面涉及的人员不能使用“某某某”,而是“指名道姓”,是哪家单位什么科室的什么岗位什么人员都必须要写得清清楚楚。这种“不留情面”的做法,无疑深得民心。
不知从何开始,《人民日报》微博每每指名道姓批评一些艺人、不良现象甚至政府部门,都会上网络热搜,被网友称之为“网络纪检委”,“点到人民的心坎上”。网上曾经流传一个比较诙谐的说法:中国最神秘的部门是“有关部门”。这一诙谐说法却常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但《人民日报》对此并不买账。早在2013年,《人民日报》指名道姓地批评了国家民政部在兰考大火夺走了7名儿童生命5天之后,仍然没有回应社会舆论的冷漠态度。
指名道姓可以说是最彻底的批评。过去,单位的领导出现违法乱纪现象,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所以都会采取模糊策略,对“某某某”进行“隐姓埋名”。如今,作风转变了,所有通报批评都必须指名道姓,震慑效果明显增强。领导干部出现问题,板子自然要打在明处,而不能用“某某某”来代替。不指名不道姓批评,这算哪门子监督?
通报批评越具体,舆论监督越有力。否则,公众如何能知道违法乱纪的究竟是谁?通报批评“某某某”,不能“点到为止”,更不能将监管之手“高高抬起,轻轻放下”。
新闻推荐
周五(25日)晚间,游族网络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暨总经理、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林奇先生,因病救治无效于2020年12月25日逝世,该...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