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边茶是中国四川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产于四川省,属黑茶类。
四川边茶因销路不同,分为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南路边茶有毛庄茶和做庄茶之分,成品经整理之后压制成康砖和金尖两个花色。
西路边茶较南路边茶更为粗老,西路边茶的毛茶色泽枯黄,是压制“茯砖”和“方包茶”的原料。四川边茶有1000多年历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元朝时期称为西番茶,明朝时期称为乌茶,到现代四川边茶又被称为“藏茶”。
西路边茶(藏茶)历经千年存淀,已深深融进藏羌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激扬的催化剂。同时是连接藏、汉经济、文化的纽带。随丝绸之路,西路边茶已是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饮,在世界茶叶市场已有一席之地。
西路边茶以刈割1-2年生枝条为原料,是一种最粗老的茶叶。产区大都实行粗细兼采制度,一般在春茶采摘一次细茶之后,再刈割边茶。有的一年刈割一次边茶,称为“单季刀”,边茶产量高,质量也好,但细茶产量较低。有的两年刈割一次边茶,称为“双季刀”,有利于粗细茶兼收,但边茶质量较低。有的隔几年刈割一次边茶,称为“多季刀”,茶枝粗老,质量差,不能适应产销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茶叶实行“保证边销”的方针,大力扶持边茶生产,使四川边茶迅速恢复和发展, 50、60年代,汶川县从湖南、湖北引种大量优良边茶品种,扩大映秀镇和水磨镇等产区规模,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质量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主销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青海、甘肃、新疆、西藏等省。
西路边茶制作工艺:
1.毛茶整理:方包的毛茶整理分切铡筛分、配料及蒸茶渥堆过程。
(1)切侧筛分:毛茶多为长达近1米的枝梗,付制前选择直径不超过0.8厘米的细梗侧切成长约3厘米的短节,用不同孔径筛网取出面茶和末子分别归仓备用。
(2)配料:按照3:2的比例,将梗叶分别混合,然后再配成60%的蒸料(以面茶为主)和40%的盖料(以末子为主)。
(3)蒸茶渥堆:将60%的蒸料装入蒸桶在沸水锅内蒸约6—7分钟,温度105—107℃,至茶叶柔软为度,含水量可达到22—24%。将蒸料和盖料间隔堆放,层层拍紧,渥堆1一2天,待叶变成油褐色,具有老茶香为止。
2.筑制:包括称茶、炒制、筑包等三道工序。
(1)称茶:加工方包茶是炒三锅筑成一包,每次称量应为每包重量的1/3。
(2)炒茶:称好的配料投入锅温300℃的锅内进行炒制,入锅后立即加入煮沸的茶汁0.5公斤,使茶叶柔软,减少焦末,方法是边倒茶汁边翻炒,经约1分钟,当锅中发生浓厚白烟时立即出锅,趁热筑包,这时叶温90℃,含水量20%左右。
(3)筑包:先将篾包装入筑包机的木模内将炒好的三锅茶分次趁热倒入篾包内,开动机器,分层筑紧,包口折合钉牢,刷上商标。
3.烧包与晾包:是筑包后的渥堆和干燥过程,对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1)烧包:方包茶筑包以后堆积氧化促使内质转化的过程,是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缩合作用的继续发展。即将茶包重叠紧密排列,堆成长方形,高约3米,夏、秋堆积3—4天,春冬季气温较低堆积5—6天,中途翻堆一次。
(2)晾包:方包的自然干燥过程。将烧包以后茶包移到通风良好的场所,堆放成品字形,包与包间有6—10厘米的间隙,高度不超过4米,晾包时间约20—30天,晾包后茶叶含水16—20%。
如今在汶川映秀镇、水磨镇分布有大量边茶茶树品种,茶区民众家家都会传统手工初制西路边茶的毛庄茶,过去西路边茶都用马驮运,每匹马驮两包,故又名“马茶”。民间俗称为“马茶”,充分说明了该茶发展、传承的地域性特征,与多家史载有所印证。
2013年11月“西路边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光富 何永清 梁万玲整理·
新闻推荐
四川省命名首批100个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伍力)12月24日,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命名...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