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燕伶(左四)在金沙博物馆为观众讲解。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曾燕伶为观众释疑。
/ 掌握六门语言的“学霸”,受法国老太太鼓励做起博物馆志愿者
/ 面对如今“博物馆热”,她从早期背讲解稿变为自己写讲解稿
/ 志愿者的服务精神已经融入她的意识
在博物馆外,曾燕伶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文明;走进博物馆,她给观众讲解大陆东方3000年前的古蜀文明。今年11月,在第十一届“牵手历史——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推介活动上,金沙遗址博物馆志愿者曾燕伶以总评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十佳志愿者之星”。她是今年西南地区唯一一位摘得此项荣誉的志愿者。
作为四川大学亚述学(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语言、文字、社会和历史的学科)博士研究生,曾燕伶掌握六门语言。她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考古爱好,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做了6年志愿者,服务时长1375个小时,为现场上万名观众和十多万网络观众讲解古蜀文明和金沙临展。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薛维睿
【主角名片】
曾燕伶,1984年生,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亚述学方向,研究领域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文明。她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考古爱好,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做志愿服务6年。
A缘起
在泰国邂逅法国老太太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志愿团队中,曾燕伶常被同事用“博学”来形容。她本科和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学系,主修天文物理方向。硕士毕业后,她考上四川大学亚述学博士研究生,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文明。
除了精通英语、德语、阿拉伯语,她还能识读包括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在内的楔形文字。目前,全国可以识读楔形文字的所有学者不足百人。这让她得以追寻一批批曾在两河流域留下辉煌记录的文明足迹,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文明对话。研究之余,因为个人兴趣,她还钻研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梵语。这是曾燕伶掌握的第六门语言。
但在曾燕伶看来,成为亚述学研究者和博物馆志愿者,都只是因为考古爱好的驱使。她从小就对考古感兴趣,曾经想过报考考古专业,但最终因为画画太差放弃。后来,她对考古的热爱转化到博物馆。每到一个国家,她首先要到当地的博物馆打卡。几年下来,她走遍了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2013年底,曾燕伶到泰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当时博物馆只有志愿者讲解服务,她随便选了一位英文讲解员,不料是一位来自法国的老太太。老太太不仅讲得通俗有趣,而且特别注重和观众互动,曾燕伶便和她畅聊起来。
这位老太太说,自己从小就特别想当考古学家,如今每年都会到各个国家做志愿项目。得知曾燕伶也热爱考古,便跟她讲了许多做志愿者的经历,鼓励她也尝试着去做。“我以前从没想过做志愿者。本来以为考古梦只能藏在心里,没想到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曾燕伶说道。
回国没多久,2014年初,曾燕伶看到金沙遗址博物馆招聘志愿者的通知。这也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第一次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经过严格的面试、考古历史知识培训、讲解培训、礼仪培训等,曾燕伶正式成为金沙的志愿者。后来,她还给法国老太太发了邮件,附上自己当志愿者讲解的照片。
然而,上任志愿者第一天,曾燕伶便被泼了一盆冷水。2014年,中国许多博物馆还处于成长期,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度也较低。“虽然金沙遗址博物馆已经游客很多,但许多人还不太接受志愿者的讲解。”
因为还没有资格讲解常设展,当时曾燕伶负责的是“玉叶金枝”临展。这是一个关于明代江西藩王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出了来自江西省博物馆的100多件文物精品。从华丽的金器、蕴润的玉器到生动的陶俑,曾燕伶把各种文物背景烂熟于心,兴致勃勃地准备迎接观众。
她用学习好的引导语和姿势上前自我介绍,但很多观众一听到“志愿者义务讲解”,立刻怀疑要被忽悠或者需要额外收费,大多都摆手拒绝了她。“那几天感觉特别挫败,没有人愿意听我们讲。”曾燕伶说。
尽管如此,曾燕伶和同事们还是耐心向观众“科普”自己的身份,渐渐地,观众开始接受志愿者的讲解服务。
每年的世界文明主题特展,曾燕伶都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一些涉及古罗马、古埃及、庞贝、玛雅等世界文明展览时,曾燕伶在筹备期间就会参与进去,进行展板和图录专文的中英文翻译、校对工作。遇到与国外博物馆合作的特展,她也会参与布展现场中外专家的口译服务。对展览的参与程度越深,她的特展讲解水平也越高,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可。从2014年至今,作为志愿者团队讲解组组长,曾燕伶已在金沙为现场上万名观众和十多万网络观众讲解古蜀文明和金沙临展,服务时长1375个小时。
B变化
见证我国博物馆“热起来”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做志愿者的6年,曾燕伶也见证着中国博物馆飞速发展的历程。尤其最近几年,曾燕伶明显感到博物馆迎来热潮,人们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日常”。
从2016年开始,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文博类节目的热播,观众开始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博物馆也开始逐渐从较小众的范围里走出来。与此同时,中国博物馆也在迅速建设,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多,各种高质量特展层出不穷,一些博物馆IP文创更是成为网红。据统计,2018年全国各类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0.08亿人次。
中国迎来了“博物馆热”,“刷馆”成为潮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曾燕伶看来,如今人们的经济水平和文化质素提高,有更多的精力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博物馆的热门是一种必然趋势。
文物讲解也在发生变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文物讲解都是相对枯燥和刻板的,讲解重点放在单一的珍贵文物上,没有太关注文物背后的故事。讲解员一板一眼地讲解展品,观众则跟在其身后默默聆听。“最近两年,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曾燕伶发现,很多来博物馆的观众自身文化素质很高,对于历史和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来之前也对文物做了一些“功课”。“从前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已经满足不了如今的观众了。”
有件事情让曾燕伶记忆深刻,金沙一共出土了19片卜甲,她在培训时讲解词里写着,“其中这件卜甲的长度达到46.4厘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卜甲之一。”她一直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直到有次观众提出质疑,“总听你们说‘之一’,到底是第几呢?前十也可以是之一。”这位观众还说,她在殷墟也看到过很大的卜甲,“你们这个和殷墟的卜甲比,哪个更大呢?”
那场讲解结束,曾燕伶赶紧查阅资料,但没有确切研究比较两个卜甲大小的资料。直到前年,她来到河南殷墟博物馆,挨着记录馆藏卜甲的长度,发现金沙的卜甲比殷墟的长了约2厘米。“我终于可以确定,金沙这件卜甲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卜甲,以后不用再说‘之一’了。”
还有一次,曾燕伶在讲解时提到,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保存不易。有位观众提问,许多自然博物馆都有大象骨骼,并不需要特别保护,为何象牙如此金贵?这也是曾燕伶没思考过的问题,下来后她查了许多资料,终于搞清楚了为何象牙比大象骨骼更难保存。
此后,曾燕伶更加严谨地对待自己的讲解,也开始慢慢改变自己的解说方式,从早期背讲解稿变为自己写讲解稿,在科普之外更加注重和观众的交流。“有些观众的一些问题,乍一听很奇怪,但是从他们的角度思考,反而给我打开一种新的思路。”
C初心
每个人都需要博物馆
2015年元旦,金沙遗址博物馆邀请周边街道的环卫工人前来观展。曾燕伶发现,他们一直在金沙周边打扫卫生,甚至很多都是附近的居民,但一次也不曾走进过这座博物馆,甚至也没想过要来看一看。
在曾燕伶讲解时,很多人都觉得非常新奇,“他们对博物馆不是全无热情,只是没有意识到博物馆也属于他们。”有位阿姨让曾燕伶印象深刻,她背着一个很大的编织袋进馆,不同意放在寄存处。两个多小时的观展中,她一直坚持背着编织袋。直到听曾燕伶讲解完毕,她才打开沉甸甸的袋子说,“我特别谢谢你们请我来参观博物馆。这些自己种的花生,我想送给你们吃。”曾燕伶说,阿姨不是特别善于表达,“但我一下子就被触动了,我能从她身上感受到那种真心想要回馈的善意。”
还有一次,博物馆邀请一所特殊学校的孩子来参观。其中有一些视障孩子,总是边听边趴在展柜上,想要看得更清楚一些。有些视力特别差的孩子,甚至将身体贴在玻璃地板上,用力感受地下的光线,哪怕看到埋在玻璃下的陶片的轮廓,都会跟身边的小伙伴分享。一时间,曾燕伶感到很心酸,但又觉得孩子们当时是非常快乐的,“对他们来说这种体验可能是更加珍贵和意义重大的。”
在曾燕伶看来,每个人都需要博物馆。或许在人们的生活里,总需要一些超越日常的时刻,而博物馆提供了这样的时刻。2016年,金沙志愿者团队开始自发组织活动,将太阳神鸟背后的文化送进社区、学校,送到残障孩子、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身边。参与项目的志愿者达670余人次,线下服务13400余人,线上服务人数超过15万人。
最初,曾燕伶当志愿者只是因为私心,一直喜欢逛博物馆,想有机会能长期浸泡在博物馆里。经过这几年的服务,她学到许多专业文博知识,接触了各行各业的人,也拓展了各方面的见识,“同时也加深了我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更迫切地为社会做点什么的渴望。”
志愿者的服务精神已经融入了她的意识,以至现在路遇拿着手机地图找路的人,她也会主动上前帮忙。
今年受疫情影响,为了让观众能够在家逛博物馆,她利用志愿者官方微博进行了两次“志愿者带您云观展”直播,讲解当时正在进行的特展。线上观看人数达到15万多人次,远远超过她历年在馆服务总人数。
疫情期间,她收到成都市血液中心发来的短信,号召有条件的人士前去献血应急。她与成都市血液中心预约,前去捐献了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可为4位患者救急。
最让她觉得有意义的是,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她拿到了落款时间为“2020年5月18日”的新冠疫苗临床研究志愿者证书。“我虽然不是医务工作者,也希望尽量为抗疫做些贡献。在这一天参与试验,大概是冥冥之中提醒我,作为志愿者要不忘初心。”
现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已发展为包括翻译组、服务组、讲解组、视觉组和外宣组五个组别的完备规模。每年志愿者培训大会上,曾燕伶都会把自己的志愿经历讲给一批批新人听,“用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志愿者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新闻推荐
省疫情应急指挥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实施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不得擅自对低风险地区来川人员采取集中隔离管控、劝返等措施
省疫情应急指挥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实施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华西都市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庭铭石小宏)12月21日,记...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