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5G通信、物联网、新能源等新兴行业的重要支撑。随着玻璃纤维在各个领域运用的不断深入,玻纤企业的创新脚步也在不断加快。
对于玻纤企业而言,“点火”两个字份量很重——当一座池窑点火成功,就标志着一条全新生产线投入使用,也预示着年产能将带来新的提升。
在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复材”),F11高模量玻纤池窑生产线于去年三月正式点火,这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风电高模纤维生产线,也是企业加快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果把池窑里的火焰看作玻纤的制造之源,创新就是为了让火燃得更猛!”国际复材总经理黄敦霞如此说道。
十年攻关打破国外垄断
9月22日,在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项名为“高性能特种玻璃纤维及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国际复材联合重庆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经过近十年协同攻关取得的成绩。
“过去,特种玻纤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这项新技术攻克了特种玻纤量产小、成型难、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品质不稳定等瓶颈问题。”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该技术可以生产几百种型号的玻纤,相当于一根头发二十分之一的细丝,用此材料做成的国产5G手机天线,信号强度损耗更小。“5G要求传播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要小,且在较宽频率范围内保持稳定,一般材料的介电常数在6.2左右,该技术可使其达到4.1,电损耗低于0.001。”
今年5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019年(第26批)新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中,国际复材位列其中。重庆市大渡口区经信委主任詹永胜介绍,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五部委共同审核认定的,评审标准涉及创新人才、技术积累、创新平台、技术产出和创新效益等指标体系的量化评价。
“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领先玻纤生产技术,是中国最先启动‘国际化’产能布局的玻纤企业。”黄敦霞自豪地说,目前国际复材全天候生产线已经达到了14条。
坚持“修炼内功”
“小到手机通信,大到新能源行业,玻纤的应用极为广泛。”黄敦霞表示,随着玻璃纤维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不断深入,玻纤企业也必须加快创新脚步。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末,化工企业云天化集团收购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70%股权成为最大股东,当时最令人称道的就是,此次收购给企业带来了创新意识。
“云天化集团刚接手没多久就迎来了国内玻纤市场的一波需求高峰期。”国际复材战略合规部副部长何建明坦言,当市场一片飘红时,业内其他企业把扩线、扩产当作重心,而国际复材则是率先启动信息化系统,搭建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体系。
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班组管理、党建管理、创新管理——这套“组合拳”给国际复材带来的变化,如今看来卓有成效,更具成本优势、效率优势和产能优势。“我们坚持‘修炼内功’,比如在创新管理方面,企业提出的要求是‘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不断向市场推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高性能新品,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潜在需求。”何建明举例说道。
去年点火投产的F11生产线同样是国际复材通过信息技术,助力智能制造的“代表作”。
何建明笑言,前些年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招聘员工,年轻、身体壮的应聘者很受青睐,因为那时搬运产品原料全靠人力,各项工序流程也多靠人工操作完成。“现在走进F11智能生产线,最忙碌的是机器人小车,见到最多的是自动化设备。”他说,F11已经实现矿物原料自动化配置、大型池窑节能技术的运用、浸润剂自动化配置、拉丝自动化、全过程自动化物流等,初步达成智能制造生产线标准。
从无到有的专利数
记者了解到,在国际复材的员工队伍中,“六型”班组团队创建活动深入人心,这其中,“创新型”便是核心。
“沉下心来,打磨产品,研发精品,或许短期会经历阵痛,但却能赢得未来。”39岁的韩利雄是国际复材的高级工程师,被大家称作“研发狂人”,他时常以这句话告诫自己和团队,要始终怀揣一颗创新之心。2017年,他带头研发的风电用高模量玻纤取得突破,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该产品的升级换代,成为企业的支柱产品。
入职十年,韩利雄先后参与了超高模量TMII玻璃纤维、高折射率HR玻璃纤维、特高压用高性能绝缘纱等多项核心产品的技术开发、性能优化、产业化生产等工作。其中,在开发“面向电气绝缘行业用高性能玻璃纤维纱”的过程中,经过整整五年的优化改进,才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该产品主要用于高压输电线路、变电站、电气铁路架空线路等领域,当时市场上中低端产品良莠不齐,我们就决定研发精品。”他告诉记者,研发团队从工艺、流程、配方到实验,不断从产品上找问题,进行多次改造升级,最终才研发出企业的龙头产品绝缘纱。
破藩篱、求创新,既有像韩利雄这样的榜样引领,也离不开机制变革的驱动。
在国际复材,“技术积分”制度就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实施了技术创新奖励办法,规定了奖励等级、奖励标准、积分制度等内容。”黄敦霞介绍说,从技改建议到专利认证,每一项大类都设置了对应的积分。如果承担的科技创新项目超出预期,还可以单独获得技术积分。与此同时,企业还引入创新方法体系,对提供创新方法的工程师给予额外积分。
“员工们学习热情高涨,创新意识得到普及。”黄敦霞感慨道,这项机制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企业的专利数量大幅度提高。“截至今年10月底,企业累计申请专利300多件,有近200件专利申请获得授权。”
新闻推荐
图为4日上午,2020年“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誓暨四川省首个“法治融屏”亮屏活动举行4日上午,成都市成华区2020年“1...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