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十年,《文摘周报》如今创刊已经四十载。
肩负创新与创业使命,这份报纸走过的四十年,伴随中国改革开放一路同行。从甫一问世的一纸风行,历经全国发行256万份的巅峰,到深受都市报冲击、锐意革新的二次创业,再到今天探索媒体融合的坚定转型,今天,《文摘周报》依然是“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摘类报刊之一。
诚如《文摘周报》创刊四十年特刊发刊词《大时代与烟火气》所言:既关注经济成就法治进步民生发展,也关注当年那些迷茫困惑甚至走过的弯路;既见到国家社会层面的宏大叙事,又留意百姓个体的喜乐焦虑……时代感、生活味,四十年,《文摘周报》认真办报,在这个时代坚守着一份独特的“媒体品格”。
媒体与时代,报纸与读者。四十年来,《文摘周报》遵循办报规律,抱定“选择才是硬道理”的信念,在浩如烟海的文章与信息中,用具慧之眼披沙沥金,选取摘编一篇篇真实、新鲜、好看、有价值的文章,讴歌改革,记录时代,启迪智识,服务大众。
2008年5月12日,一场特大地震袭来,当天恰逢《文摘周报》出报,在经历了强烈余震之后,编辑们登上15楼的编辑部,刊发了“汶川地震”的消息,成为全国文摘类报纸中的首家。在随后的几期报纸,《文摘周报》连续用8个整版强势专题报道相关信息。我们期望,在这个艰难的时期,能用一份报纸,一篇稿件,抚慰受伤的心灵,坚强面对灾难。与读者心连心,是《文摘周报》的社会责任与价值选择。
2020年4月,正值新冠病毒疫情期间,84岁的乐先生致电编辑部:在疫情的危难之中,坚持出报,非常不容易。你们选择的稿件很有价值,编辑质量很高,很有政治责任感。《文摘周报》的稿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编辑精巧、立场公允、信息量大。我们一帮知识分子觉得这份报纸“非常有看头、非常有帮助、非常有兴趣”。
湖南读者伍小戈视力减退直到完全失明,但仍然订阅《文摘周报》,只是由看报纸变成了听报纸,老伴每周两次,一篇一篇地读给他听。
许多读者常年订阅《文摘周报》,被这份报纸富于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的内容所打动。有些读者出于对某些文章的喜爱,逐渐形成了做剪报、收藏报纸的习惯。有读者甚至来信分享收集整理《文摘周报》的方法和心得。还有读者诉说因为读了我们摘编的一篇小文,而获得了某种灵感,或者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或者获得了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那是我小时候就在读的报纸”“我们全家(我们 单 位) 都 爱 看 《文 摘 周报》”——读者们诚挚的肯定,是对这份报纸最高的褒奖。
著名诗人流沙河曾在给《文摘周报》写的寄语里说“珍粹选诸家,洁精走正道。有趣不媚俗,求新不猎奇。”《文摘周报》坚持为读者提供代表先进文化的思想信息,以其独特的媒体基因独树一帜。在今天这个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这种品格更显弥足珍贵。
今天,《文摘周报》已经走出媒体融合的坚定步伐。四川读者龚华琼说,最近爱上用手机阅读《文摘周报》公众号上的文章,“下午茶”“周评榜”“健康课”“惜字宫”“阐史官”都是自己的“菜”。事实上,在移动互联时代,《文摘周报》依然好看。
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四十年的携手相伴,感恩读者的不离不弃,《文摘周报》依然心怀责任与情怀。“凡有趣的,终归有益”,《文摘周报》愿成为您一位有趣而有益的朋友。下一个十年,让我们一起见证。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肖永明教授关于张栻的讲座,吸引了众多历史爱好者到场。陈羽啸摄10月26日晚,“名人大讲堂”邀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