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恋香格里拉。
和平使者。
邱笑秋在藏区采风。
□编者按
【口述历史】迎来第七季。我们将带领读者走近川渝两地学者、智者和艺术家,探访他们藏在书斋画室深处的故事,聆听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智慧之声。
本期,我们走近著名艺术家邱笑秋。他早年在内江川剧团担任编剧、导演、舞美和作曲,他一手打造的川剧《张大千》引发轰动。这位85岁的画家曾10多次进藏创作写生,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他还曾远赴纽约、圣彼得堡、维也纳办展,将中国的彩墨艺术推向全球。
封面新闻记者杨帆
1939年冬,痴迷川剧的张大千经蜀艺社友人引荐,与川剧名丑周企何相识,成为至交。张大千赠周企何山水单条《渔归图》,后又在著名书画家冯灌父为周企何所作山水画册上题笔:“画家当以天地为师,不可拘泥一格,所谓造化在手……”这句话,也被四川画家邱笑秋奉为艺术创作的圭臬。
入秋,渐凉。封面新闻记者按照和邱笑秋约好的时间,前往他位于成都龙泉的寓所“紫堡”采访。那天,邱老早上五点就起床,一边在三楼的画室绘制一幅巨画《生命不息》(1.65米X3.68米),一边等待来访者。秋天是邱老最喜欢的季节,“我的名字里都带个秋嘛!”此时的他,创作力爆棚,谈性也甚浓。
被誉为“邱熊猫”
一年数次去卧龙画大熊猫
上世纪60年代,邱笑秋从内江开始画,一直画到卧龙、九寨,继而画遍整个藏区。邱笑秋是国内首位用国画描绘野生大熊猫的艺术家,而他独创的香格里拉彩墨画派先是轰动国内艺术圈,继而震撼世界。
当今艺坛画熊猫的名家不少,但85岁的四川著名画家邱笑秋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作为最早用传统水墨展示野生大熊猫之美的人,他笔下的大熊猫早已成为本土画坛的一个符号。
邱笑秋第一次与大熊猫结缘,是上世纪70年代。当时他应中央电视台《岷江行》摄制组的邀请,前往川西北高原采风,让他一见钟情的,就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珍稀动物大熊猫。
邱笑秋说:“在阿坝州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我第一次看到了野生大熊猫,太不容易了。五一棚是卧龙保护区最高的一个大熊猫观察点,在那里我发现了一闪而过的熊猫,为了能看清楚,我就从五一棚往上爬。那个时候我胆子也大,现在想起还是有些后怕。野生大熊猫其实是很危险的,是很凶猛的一种动物。”
为什么在野外追逐大熊猫的踪迹?因为它是极为难得的国画主题。邱笑秋说:“它身上是两种极色,中国画一黑一白两个极色画熊猫,充分表现中国画的笔墨意趣。而且大熊猫的性情也吸引人,融可爱和凶猛,憨态与灵敏为一体,我就特感兴趣。”
那个时候,邱笑秋一年去几次卧龙画熊猫。“后来我和保护区的人都熟了,有一次我陪加拿大艺术家四川采风,带很多人进去看大熊猫,卧龙的工作人员一看我就说:邱老师,我们卧龙的画家!他们这样说,我都被感动得流泪了。”从此之后,坊间就以“邱熊猫”来称呼邱笑秋。
1980年,卧龙接待了一批来自WF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专家组组长叫乔治·夏勒,他是美国著名动物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和作家。因熊猫和邱笑秋结缘的夏勒视对方为知己,这位动物学家第二次来四川就是邱笑秋去机场接的。“后来我的通讯录不慎遗失,接着我又搬到成都居住,从此再没能和夏勒联系上。”此事被邱笑秋视为一大憾事,他心里一直都很挂念这位万里之外的美国朋友。
2008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当年9月16日,受联合国大学事务所之邀,邱笑秋远赴纽约,在曼哈顿亚洲文化中心举办《<香格里拉风情>邱笑秋彩墨画展》,他利用这个机会寻找到失联已久的夏勒。“当时跟画展主办方的一个联络人提出,请他帮我寻找这个朋友。没想到,他真就找到了,开幕式夏勒就来了!”夏勒驱车从波士顿连夜赶往纽约,两位老友重逢的场面感动了画展现场不少观众。
“雪域之子”爱上高原
创作大量“香格里拉彩墨画”
邱笑秋画的大熊猫是画坛一绝,大熊猫也改变了邱笑秋的绘画轨迹,用他的话讲就是:“我沿着大熊猫的路越走越远,一直走到了西藏。”邱笑秋视自己为雪域之子,他对西藏的激情全部描绘在了那些重磅画作上。
美国著名画家、评论家凯蒂·马丁曾说:“邱笑秋超乎常规的大画幅和高超的技巧都令我印象深刻。在他的画中,我看到了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我还感到了画里有诗。”
今年85岁的邱老时常自诩“好色之徒”,这个“色”当然是指颜色之色。邱笑秋说:“我身上的责任是振兴中国的色彩体系,于是我就根据这个来画青藏高原。”
邱笑秋寓所“紫堡”连接一楼和二楼画室的楼梯上,有一幅名为《王者至尊》的巨作。邱笑秋笔下的贡嘎雪山高耸入云,人类对大自然的敬仰扑面而来,画中依稀能看到转山朝圣众生的虔诚跪拜,一路艰辛一路欢歌。这幅画是邱笑秋用彩墨技法完成的。
在采访中,邱笑秋屡次强调,彩墨并不是他首创,自己只是传承下来,希望有朝一日能把中国的彩墨绘画发扬光大。邱笑秋说:“人们对中国画存有误解,以为中国画仅仅是黑白画,一般称水墨画。其实,最早的中国画是重彩的。后来从汉代的帛画一直到唐代,有不少中国画是重色的。到了宋代文人画兴起,开创了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绘画体系中的一种,但不能完全替代它。”邱笑秋说,水墨画应与彩墨画并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邱笑秋还介绍,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林风眠提出了“彩墨画”的构想。尽管后来这个倡导未能形成大气候,但代表了中国画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邱笑秋毅然把自己的高原创作称为“香格里拉彩墨画”,正是想沿着前辈大师的足迹,不仅立志恢复彩墨昔日荣耀,并期望在新时代的今天能创新突破。
2008年9月16日,邱笑秋在美国耶鲁大学做了一场名为《论中国重彩画的继承和发展》的讲演,这场座无虚席的讲演,让众多中外师生认识到了中国画真正的底蕴和风采。
自诩“好色之徒”
欲振兴中国画的色彩体系
邱笑秋画室里有一个庞大印架,上面摆放了数百枚他亲手刻制的印章,其中三枚名为“好色之徒”,此印是他得意之作,他也时常自诩“好色之徒”,这个“色”当然是指颜色之色。邱笑秋说:“我身上的责任是振兴中国画的色彩体系,于是我就根据这个来画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空气稀薄,阳光充沛,天空灿烂地让人不敢相信那是蓝天,还有九寨沟各个海子的色彩斑斓,以及入秋后颜色绚烂的彩林,这些用墨表现是远远不够的,色彩必须要跟上。”
在邱笑秋看来,古人给当今画家提供了那么多色彩,就连张大千都从中获益匪浅。“大千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初赶赴敦煌,用了近3年的时间,带着家人学生在那里临摹壁画。他在那里历尽艰辛,张大千这样一位大家,为什么独独看上了当时不为人所重视的敦煌壁画?”
邱笑秋带着这个问题到了敦煌,终于明白了张大千在那里是如何得到启发,开创了破墨泼彩新画法的。“四次敦煌之旅,我亲身感受到中国古代绘画色彩体系的伟大,我要跟着它走下去,同时也必须要有一颗‘好色’之心。”
张大千先生晚年所创建的“破墨泼彩法”就是从敦煌壁画和唐代画家王恰的技法中借鉴、发展而形成的。在邱笑秋看来,张大千的破墨泼彩影响了上世纪80年代的整个中国美术界,带来了崭新的绘画观念。“以前文人画把重彩画排除在外,认为是匠画。张大千最初也是临摹文人画,逐渐吸收了民间的画法,特别是敦煌的重彩,历时两年七个月的蜕变,就像导火线一般,终于引爆了他的艺术变法。”
邱笑秋虽然已85岁高龄,但精气神十足,感觉只要给一支画笔,他就能把自己心中的大千世界给你描绘出来。接受记者采访时,邱笑秋说:“我基本上都是一早开始作画,每天画七八个小时,满负荷工作!”他接着说:“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我更要出精品,因为已经进入倒计时了,时间很紧,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三山公安分局三山派出所通过深入研判、循线追击,侦破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9月21日下午3时许,...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