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咱这花椒,长得多好,我就靠它脱贫啦!”捧着丰收的花椒,文昌村村民张富民高兴地说。文昌村花椒挂果面积6800多亩,几乎家家都种花椒。一般年份下全村花椒总产量500多吨,产值27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5000多元,他们靠花椒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本报记者 周华摄
?扫二维码关注相关报道
本报记者 刘冰剑 段欣怡
药王山的背后,藏着一个长满花椒的村子,她被称为“药王山的后花园”,她就是耀州区孙塬镇文昌村。
7月29日,记者来到文昌村,只见房前屋后,平地山塬,红彤彤的花椒满山遍野,三五成群的人们摘着花椒,丰收的欢声笑语阵阵……
“我们文昌村有7000多亩花椒,目前挂果面积有6800多亩,几乎家家都种花椒。一般年份下全村总产量500多吨,产值27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15000多元。”文昌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彦平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道。
文昌村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61户1545人。这里属浅山岭塬地,土壤、气候非常适宜花椒生长,生产的花椒色泽红艳、麻味醇厚、香气浓郁,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耀州花椒”的代表。
村里的“石塬牌”花椒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特别奖”。2019年文昌村被中国农业农村部授予“一村一品”示范村。
“我家种了12亩花椒,4亩已经挂果了,去年卖了18000多元。我原先因病致贫,村上让我享受医疗救助、产业分红等等,还给我安排公益岗位,给了我很多帮助,我心里也鼓起了劲。这几年村上大力发展花椒,经常组织花椒种植管理技术培训,靠着种花椒,我脱贫了,日子越过越幸福,也对得起父母给我起的这名字啦!”
贫困户张富民一边摘花椒,一边向记者讲述着他的脱贫故事。
2018年以来,文昌村积极响应区、镇“果业富民”号召,为提高花椒产业整体水平,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多次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和区林业局专家来村里,给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建设花椒栽植示范园150亩,涉及农户123户,引进渗灌技术,解决因干旱导致的系列问题。帮扶单位市气象局在文昌村设立自动气象站,为花椒产业提供专业的气象服务,保障花椒增产增收。
“这几年,通过示范园引领带动,推广花椒渗灌技术,将花椒种植、管护、修剪等相关新技术、理念用于花椒生产中,实现科学、优质、高产的管护模式,带动了我们村花椒产业的整体提升。”李彦平说。
目前,花椒收入占文昌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花椒产业已成为文昌村增收的主要渠道,带动文昌村21户69名贫困户顺利脱贫。2018年底,文昌村顺利实现贫困村摘帽。
在椒园里,我们碰到了文昌村花椒种植大户赵建强,他家挂果的椒园有10亩,每年光靠种植花椒就有10-13万元左右的收入。
“我以前打过工,经营过大货车,最终还是觉得种花椒好,收入很稳定。去年我又栽了十几亩新品种,明年就能挂果,这以后年收入肯定在20万元以上。”赵建强说。
今年年初,赵建强成立了锦阳岭花椒合作社,向社员传授种植技术,帮着贫困户扩大花椒种植面积,大家一起致富。
在文昌村,记者偶遇了一位前来收购花椒的富平客商。他说自己每年都来村里收花椒,一年能收三四万斤,主要销往四川、河北、天津等地,光靠贩卖花椒就能获得不菲的收入。
客商有收入,周边农民也能靠摘花椒挣钱。
每年到了七八月份的收获季节,村里都要雇佣300名左右的花椒采摘工,一般人均日薪150元左右。他们有的是耀州区周边的农民,也有来自咸阳、渭南等地的务工人员。
“我们村80%的人家都在城里买了房,60%以上的人家都有私家车。目前,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在申办‘文昌人家’商标,使我们文昌花椒产业能走向市场化、品牌化。”谈到文昌村花椒产业的未来,李彦平信心满满。
近年来,孙塬镇党委、政府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依托“耀州花椒”“国字号”品牌标志效应,因地制宜、系统谋划,把做大做强花椒产业作为全镇转型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目前全镇花椒面积达到5万亩,挂果面积3.8万亩,花椒成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豆豆”。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记者刘夏村)记者1日从应急管理部获悉,当日今年第3号台风“森拉克”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国家防办...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