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最爱君 最爱历史 来自专辑清朝那些事儿
有一段日子,道光皇帝比较烦。
道光苦恼的,是他两个儿子,皇四子奕詝 [zhǔ]与皇六子奕訢 [xīn],谁才是储君的最佳人选?
奕詝与奕訢并非一母所生,却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多年,只因奕詝10岁时,其生母孝全皇后英年早逝。孝全皇后在临终前将儿子奕詝托付给了道光的宠妃,即奕訢的生母,后来的静皇贵妃。
因此,奕詝与奕訢都由静皇贵妃抚养成人,“如亲昆弟”,可说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
兄弟俩的妈妈都是道光深爱的女人,而在年长的皇子中,这哥俩也是最具资质的潜力股。道光朝的储君之争,就在皇四子奕詝与皇六子奕訢之间展开。
▲幼年的奕詝与母亲孝全皇后。
知子莫若父。
道光知道这两个儿子的能耐,大致上是皇四子性格好,皇六子智商高。比如拿出一些物品赏赐给兄弟俩,奕詝都会让着弟弟,让奕訢先挑;平时读书,奕詝都是早早起床到书房苦读,奕訢却经常赖床,功课一点儿不比哥哥差。
他们一个胜在贤德,一个赢在才智。
但是,奕詝有一个好老师杜受田,屡次为他送上给力助攻。
有一次,道光帝带诸皇子到南苑猎场比赛打猎。杜受田听说此事,就跟学生奕詝说,四阿哥,您到那儿啥也别干,看着别人骑射就行,等皇上问起,您就说,现在是春天,正是鸟兽孕育的季节,不忍伤生,也不想与诸弟相争。
奕詝听老师的话,乖乖照做。道光听到他的回答十分满意,开心地说:“我儿有人君之度啊!”
随着道光帝年老体衰,奕詝与奕訢的明争暗斗愈发激烈,他们时常向各自的老师请教。
奕訢的老师知道学生才识过人,就向皇六子建议:“若皇上平时问您问题,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反正摆出“我是学霸我怕谁”的架势,干就完了奥力给。
杜受田却跟学生奕詝说:“若是比聪明才智,您肯定不如六爷,只有一个办法,假如皇上说自己老了,将不久于人世,你就伏地大哭,以表孺慕之情。”奕詝还是按着老师说的去做,道光听了后很是欣慰,说:“皇四子仁爱孝顺啊!”
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答案终于揭晓。道光皇帝病危,召集重臣,宣布四年前立下的密诏: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即日后叱咤风云的恭亲王)。
内忧外患之中,阴霾笼罩在紫禁城上空,帝国航船正驶向波诡云谲的彼岸,道光皇帝永远闭上了疲倦的双眼。
道光万万想不到,他选出来的储君,将成为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
▲道光皇帝画像。
01. 文艺青年,风流天子
20岁的奕詝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咸丰”,取“四海丰盈,天下富足”之意。
大清是否还配得上这个年号有待商榷,但此时的咸丰,绝对是一位意气风发、极具贵族气质的年轻皇帝。
史书记载,咸丰帝在清朝诸位皇帝中文学最佳,批阅奏章颇有文彩:“清朝十帝之文学,以文宗为最优。”
他还喜欢绘画,尤其擅长画人物、山水、骏马,如今还有几幅画藏于故宫博物院,艺术价值至少比乾隆的诗高一些吧。
咸丰还是一个戏痴,为父亲道光服丧时不能听戏,他就偷偷命人找来戏班的刀枪剑戟,自己在宫里摆弄。京剧在晚清发扬光大,风靡全国,正是始于咸丰的热爱。
清亡之后流传的野史,大都认为咸丰荒淫好色。
据说他宠爱四个汉人美女,分别赐名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武陵春,号称“四春”。
这些女子都是咸丰自己找的“编外人员”,照规矩无法进宫。咸丰就想到一个办法,将她们以“打更民妇”的名义送入圆明园。平时咸丰在圆明园,她们白天休息,晚上穿上更夫的衣服去皇帝寝宫“打更”。
还有一个美艳动人的山西曹寡妇。咸丰最爱她那对“三寸金莲”,可能是对不缠足的旗人女子有些审美疲劳。
这些野史传说可信度不高,一些史书却留下了咸丰后宫的另一面。
有一年选秀女,正好南方战事吃紧,咸丰一心与众臣商议军事,忘了这事儿。一群女孩在宫里苦等半晌,又饥又渴。这些都是官宦人家的女儿,哪里吃得了苦?有一个秀女带头放声大哭,一时激起哭声一片。
宫里太监急了,怕皇帝怪罪,就威胁这些女孩:“你们怎敢如此,不怕被鞭笞吗?”
一个女孩却说:“现在贼人(太平军)攻下金陵,天下已失其半,皇上不能求将帅之臣,还贪恋女色,要选拔女子幽禁于宫中,这是放纵自我,弃江山社稷于不顾。我们死都不怕,何况是鞭打?”
太监赶紧让她闭嘴,可咸丰知道此事后,却对这女孩佩服不已,并下令将全部秀女放回家,一个也没留。
▲咸丰帝作品《立马图》。
咸丰后宫中最著名的人物,是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她就是靠选秀女进宫。
野史记载,慈禧的祖先叶赫部与爱新觉罗家族有仇,她们一族本来不能与皇室通婚,慈禧初入宫时只能当宫女,闲着没事干就唱歌,余音袅袅,动人心弦,一下子吸引了咸丰。慈禧从此得宠,并生下了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
实际上,这个故事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满洲贵族中,爱新觉罗与叶赫那拉两家确实有仇,但从努尔哈赤开始他们就经常通婚,这本身也是一种政治联姻。清朝历史上有十多个姓叶赫那拉的嫔妃,慈禧不过是其中之一,她入宫不久后就被封为兰贵人。
慈禧不是“超级女声”,她讨皇帝欢心的方法不是唱歌,而是靠才华。
咸丰在位时,清朝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他每天都要面对堆积如山的奏折,各地官员个个跟他要兵要钱要粮,他根本没时间沉醉在嫔妃的温柔乡中。
此时,后妃中文化水平较高的慈禧,经常助咸丰一臂之力,在旁侍候他批折子,听他倒苦水。后妃本来不得干政,但慈禧从旁协助,耳濡目染,政治野心也与日俱增。
咸丰不知道,眼前这位可人,会在将来掀起怎样的风浪。
▲影视剧中的咸丰皇帝。
02. 勤俭的皇帝,遇上最大农民起义
道光选择奕詝,是希望他成为一个贤明之君,而咸丰起初也想做个好皇帝。
咸丰继承了他老爸节俭的生活习惯。
上书房门坏了,官员请求换新门。咸丰说,修一修得了,一看报销经费,5000两银子!这是修门,还是造航母啊?官员赶紧回复,不是5000两,是50两,门还没修,我脑子先被门挤了,写错了。
咸丰衣服被烧了个窟窿,太监说不能再穿了。咸丰还是说,补补就行:“物力艰难,弃之可惜,宜酌量补缀之。”太监感动得稀里哗啦,说主子俭德,堪比古代贤君。
天不遂人愿。
咸丰在位11年,几乎天天都在“水逆”,各地奏折如雪片般飞入紫禁城,铺天盖地全是坏消息,无一日安宁。
他即位后第八个月,黄河决堤,洪水肆虐六十余州县,北方各地田屋被淹,房舍倒塌,遇难者不计其数。几乎与此同时,四川发生了大地震,2万余灾民丧生。咸丰最信任的大臣,他的老师杜受田也在外出处理赈灾时突发急病去世,这让他悲痛不已。
▲咸丰皇帝读书像。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将帝国拉入了生灵涂炭的深渊。
每次有天灾人祸,咸丰都要做检讨、想法子,他在三年内发了两次罪己诏,自认“皆吾罪也”,向列祖列宗与黎民百姓请罪,同时兢兢业业,半夜处理政事更是习以为常。
关于咸丰勤政的记载,晚清大臣张集馨曾在给曾国藩幕僚的信中写道:
凡军机大政,有急报,虽深夜,(咸丰)必令内监就榻前跪读。其大者,即炳烛披衣而起,御榻之内列小几一,上设笔砚文具,率凭几批答,或朱笔宣召大臣,无不立时施措,无片刻延缓者。其寻常小事,讫后,即将原折置几,黎明临御时,宣付军机。
可见,咸丰是个时间管理大师,但不热衷于多人运动,而是每天被繁忙的政事缠住,国家大事压得他喘不过气。
为了对抗太平军,咸丰帝想尽办法筹钱,他命弟弟恭亲王将乾隆年间铸造的金钟投入熔炉,化成几千条金条,送到前线当军费。他批准了征收“厘金”的建议,加大对商人的征税,集中力量办大事,此举有违祖制,且动摇民心。
但咸丰顾不了那么多。
他想起了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对大臣说:“天启当亡国而弗亡,崇祯不当亡而亡。”
在咸丰在位的第三年,太平军攻陷南京城,半壁江山换了颜色。之后几年,活跃于淮河流域的私盐贩子、游民组成了“捻军”,拥兵十余万;遍布各地的小刀会、三合会等起义,干起反清的老本行;在偏远的云贵高原,还有苗民起义、回民起义、彝民起义。
整个天下乱成一锅粥了。
当太平军发起北伐时,咸丰心情沉重,更是说,朕也要像崇祯一样,不当亡而亡了。
咸丰陷入了无尽的忧虑,他面对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是清朝立国以来最大的危机,而他,却只是想做个好人而已。
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占扬州,清军围攻不下,上书皇帝,请求挖开城外的大堤,以水灌城,让太平军与扬州城同归于尽。
对于这一毒计,咸丰亲笔做出批示:“扬州可缓取,无伤吾百姓。”
▲咸丰帝画像。
03. 无分满汉,用人不疑
咸丰没有成为第二个崇祯,清朝在他死后还存在了半个世纪,个中缘由,一方面是咸丰会用人。
崇祯当年也是进行多线战争,手下也有不少牛人,可这些人,不是被杀,就是被逼自杀,不然就是被他坑,然后丢了命,比如袁崇焕、杨嗣昌、孙传庭等等。
咸丰帝“治乱世,用重典”,在太平天国起义期间也处置了一大批失职的督抚大臣,但这更多是为真正的人才登上历史舞台扫清障碍。
太平军刚起来闹事的时候,广西官员连洪秀全的名字都没写对,还告诉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皇帝,洪秀全就一万多人,成不了气候,收拾他们洒洒水啦。
结果呢,太平军转眼间都打到南京了,“剿匪”的官员跟梦游似的,留着等过年吗?
咸丰知道,大清的正规军八旗、绿营已经糜烂不堪,就采纳大臣的建议,在各地办团练,也就是由地方汉人士绅带头,将本地的农民、佃户武装起来对抗太平军。
咸丰说:“朕用人行政,一秉大公,从无分于满汉。”他一口气任命了四十多名“团练大臣”,其中就包括日后打败太平军的最大功臣曾国藩。
湖南人曾国藩丁忧在家,受命帮办团练,就这样组成了湘军的最初班底。
咸丰帝发现曾国藩的湘军办得风生水起,一个夺命连环Call过去,让曾国藩赶紧出兵,充当救火队长。
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咸丰展现出了出色的辩才,嬉笑嘲弄之间还带着皇帝的威严:“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时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之右者;及至临事,果能尽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张皇,岂不贻笑于天下?……言既出诸汝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朕看!”
大老板都发话了,曾国藩只好出兵。湘军初出茅庐,屡败屡战,文官出身的曾国藩现学现卖,在战争中学打仗,失败N次后,夺回了被太平军占领的长江重镇武昌。
咸丰帝此前收到的都是各地失守的消息,突然翻到曾国藩攻克武昌的战报,一时大喜过望,说:“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
湘军在此后几年迅速崛起,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从此以后,汉族势力开始夺回国家的支配权,而这一切,可说是源于咸丰帝的默许。
▲曾国藩画像。
04. 一品大员人头落地
即便当时身处内忧外患,咸丰仍有整顿吏治的理想。
刚即位时,咸丰就发现大清的官场有不少毛病,说:“弊习相沿,几难挽救。一经官手,百弊丛生。日趋日下,何时才可挽救?”
他重用肃顺等宗室,对朝中进行了大清洗。
肃顺为咸丰提出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削减八旗钱粮。
八旗子弟是“铁饭碗”,不事生产,全靠领军饷养家糊口。可满人入关200年了,八旗人口越来越多,生活日渐腐败,战斗力也日渐低下。肃顺当上户部尚书后,上书请求把给八旗子弟的救济取消,几乎得罪了全部满清贵胄。
咸丰对此却故意装聋作哑,默默支持肃顺的改革。
另外,肃顺还查办了因朝廷滥印纸钞而引发的贪污案——“五宇官号案”,查出赃款上千万两,牵扯不少中央官员,包括皇帝的弟弟奕訢。
▲紫禁城太和殿。图源/图虫创意
到了咸丰八年(1858年),发生了清朝最大的科场案——戊午科场案。
这一年全国各地举行乡试,天下脚下的顺天乡试却出大事了。此次顺天乡试录取了300名举人,其中,当地一个京剧发烧友、满族人平龄金榜题名,而且名列第七名。
读书人都有自己的圈子,考生们一打听,都知道这平龄就是个二流子,能参加乡试就已经够意外了,竟然还考中,这背后恐怕有猫腻。
于是有人上奏皇帝,请求查明此事,咸丰就让陈孚恩等大臣前往调查。
陈孚恩一查,发现平龄的试卷果然有问题。
当时科举实行“糊名制”,为了避免评卷人碰到认识的考生,还特地分为“墨卷”与“朱卷”,前者是考生的卷子,后者是考官将其答卷抄写一遍,用来评分。平龄的墨卷上错漏百出,到了朱卷上却全被改正了。
谁改的?只能是负责抄写的相关人员,平龄舞弊“实锤”了。
意外的是,平龄下狱后不久就死得不明不白。本来有大臣说,将顺天乡试的考官罚俸一年,就可以结案了。咸丰却听从肃顺的建议,下令再查,往死里查!
陈孚恩等人对顺天乡试中举者试卷进行了全面复查,发现300名举人,有50份试卷出了问题,也就是说,至少有六分之一的人本来不应该中举,他们窃取了其他考生的人生。
咸丰看完报告立马“气抖冷”。科举考试是为大清选拔人才,是读书人的最后一方净土,竟有人敢如此胡作非为,而且是在天子脚下。
在咸丰的支持下,陈孚恩等人揭开黑幕,将参与此次舞弊的考生、官员一一揪出来,一直查到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柏葰身上。
案发次年,经过陈孚恩等人审理,包括柏葰在内的四名主要涉案官员被判处斩首,其他几十人被流放、撤职、降级、罚俸。
直到柏葰等四人被押到菜市口时,咸丰还拿不定主意是否要处死柏葰。
咸丰问大臣意见,一时鸦雀无声,只有肃顺站了出来,说,科举是国家大典,一旦徇私舞弊,处分极严,柏葰是一品大员,且是科甲出身,是他辜负了皇上的恩典,也藐视了国家的法令,请立即执行死刑。
肃顺的话,坚定了咸丰的决心,当天,柏葰等四人被处死。咸丰叹道:“虽然情有可原,但法令如山,不能宽宥,柏葰必须死。朕想到此处,不禁垂泪。”
作为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龙颜大怒的咸丰,在这一刻秀出了自己的铁腕。
这场科场大案,扭转了清朝科举的黑暗,朝廷用柏葰的死,一扫科场弊端。此后数十年,直到科举被废除,清朝再没有此等大案。
▲咸丰帝画像。
05. 帝国的黄昏
内忧未解,外患又至。
同样是在咸丰八年(1858年),另一件事,让咸丰伤透了心。
这一年,前两年开始入侵中国的英法联军步步紧逼,强迫清廷签订了《天津条约》。
之后双方要交换批准文件,也就是“换约”,英法两国坚持要到北京,咸丰却想阻止外邦使者进京,冲突一时难以化解,且愈演愈烈,原本暂时中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战火重燃,英法联军向大沽口进军。
内外交困的咸丰即将迎来自己的30岁生日,风华正茂的青年皇帝,却已身心俱疲。
有学者认为,咸丰十年(1860年),是清朝立国以来危机空前严峻的一年,咸丰的列祖列宗从未遇到过这样的难题,甚至可以说,大清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
这一年,江南大营溃败,太平军气势正盛。
帝国即将倾颓,曾国藩却与咸丰出现了战略分歧,咸丰希望曾国藩放弃围攻安庆,率军东下救援江南大营,曾国藩却认为要从长江中游着手,君臣二人一时貌合神离。
这一年,英法联军卷土重来,在北塘登陆,兵临北京城下。
北京失守前夕,咸丰以“木兰秋狝”(清朝皇室秋季围猎盛事)为名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这是清朝皇帝从未有过的屈辱。大臣潘祖荫甚至直言相劝:“国君死社稷,上欲何往!”
《清稗类钞》记载,咸丰带着嫔妃、皇子与近臣,从圆明园离京当天,发生了一件怪事。
咸丰乘船离开的渡口叫“安乐渡”,每逢皇帝御舟在此启程,太监、宫女必一声接一声呼喊:“安乐渡。”其声悠扬不绝,直到船到对岸才停下来。
咸丰的儿子载淳却跟着太监、宫女一声声地喊着“安乐渡”,年仅5岁的他,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故。咸丰一把抱住儿子,潸然泪下,说:“今日无复有是矣!”
这一刻,咸丰帝与北京城永别。
▲圆明园遗址。图源/图虫创意
逃到热河行宫后,咸丰帝一改往日的勤政习惯,耽于行乐,纵情声色,甚至有一种至今无法求证的说法:此时的咸丰帝,有自求速死的嫌疑。
史学界大多认为,咸丰帝死于肺结核。
31岁的他体型消瘦,咳中带血,却不顾身体,在“北狩”期间拼了命地饮酒,经常喝到酩酊大醉,甚至借此发泄情绪,每次喝醉,必怒骂太监、宫女,连宠妃也不能幸免。
对肺结核病人而言,喝酒是大忌。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这个苦命天子,在热河行宫走完了自己忧伤的一生,他曾不甘沉沦,却无力回天。
在咸丰之后,清朝最后三代皇帝同治、光绪、宣统皆为傀儡,咸丰帝因此成为了爱新觉罗家族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位君主,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末代皇帝”。
他至死都以为,大清要亡了,却不知,在他死后,清朝的太阳照常升起,继续苟活了50年。
但那时,帝国的阳光不再耀眼,只有刺骨的阴寒。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赞、点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参考文献:
[清]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
茅海建:《苦命天子 : 咸丰皇帝奕詝》,三联书店,2006年
喻大华:《咸丰皇帝》,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本文系网易新闻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最爱历史】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标题:《大清真正的末代皇帝,死于1861年》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童言童画送祝福助战疫姚虓旸、钟虓玥兄妹的作品张锦桐的抗疫画刘家萱的自绘口罩和绘画(四川博物院供图)扫一扫,看战...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