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在抖音开启直播首秀,为书店“带货”。长江文艺出版社供图
小读者通过电脑查询书籍进行“云阅读”。何曼青 摄
王其进(左)做图书直播。受访者供图
阿来为读者签售。本报记者 肖姗姗 摄
7月17日,新华文轩“云上·大家说”第68期如约而至,《山海岁时记》的作者毛岸羲隔着屏幕,给孩子们讲述山海经童话;7月18日,上海教育出版社“品牌赶集日”登陆悦悦图书直播,打出“全场满100减50”的超大折扣;7月19日,“樊登读书”创办人樊登获邀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办图书专场直播活动,推介、解读了20多种图书,两个半小时的直播,观看人数超70万人,销量突破3万册……
这三场活动,是如今“云阅读”的缩影。近年来,数字化产业迅猛发展,加之2020年疫情的影响,线下的阅读活动、作家的签售发布、出版社的新书推荐,纷纷转战线上。
“云阅读”,时代已来。□本报记者 肖姗姗
作家直播
带货拨“云”阅未来
“云阅读”首先吸引大众目光的,就是作家们的“云”上秀——直播带货。走出书房,直面镜头的作家们,都还得心应手。
2020年4月,李敬泽、梁鸿、李修文、张执浩等在内的7位作家,开始了“书店守望计划”。自“世界读书日”开始,他们轮番前往喜欢的本地书店做直播,分享自己的作品、私房书单,并带网友“云逛店”,帮书店“带货”。7场直播的销量很不错,最高的两场成交额上万元。5月25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故宫六百年》在快手上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累计观看人数突破1846万人,有近13万人同时在线观看。
谈及直播的感受,《故宫六百年》的作者、著名作家祝勇直言:“让我这个长期依赖纸媒的写作者,体验了新媒体的威力。我此前的活动主要在线下举行,书店的活动一般两三百人,在剧场、大礼堂的演讲最多容纳1000人。线上一场活动,同时观看人数相当于线下活动的数百倍。”对于直播,作家梁鸿的心态是“开放接纳”,“一个线下活动,可能总共就那么100来人到现场,而线上直播,会有好几百好几千。”
著名媒体人白岩松是第一个响应“书店的春天——拯救实体书店”倡议的,他在抖音开启直播首秀,以亲笔签书的方式为书店“带货”。拨“云”见日,白岩松看到了阴霾下的光亮,“十年前,我们不会想到,现在我们居然在这里办线上活动,聚集的人比线下要多得多。这对书店而言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我相信之后还将会有更多的线上内容在书店平台呈现,在这个不断‘向上’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一种‘未来’?所以我们说未来已来,可能此时此刻我们就已经置身于未来之中了。”
编辑直播
从靠才华到不仅靠才华
6月16日,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张霓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消息:“又来了!编辑直播……”另一边,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公众号发文,宣布“第五编辑室直播团正式出道”。相比邀请作家做客直播间,编辑直播更加方便,这也成了“云阅读”的一股潮流。
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王其进最近有点红!业内很多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会作恍然大悟状,然后说:“哦,你就是那个为了做图书直播,开始敷面膜的编辑。”王其进报以尴尬一笑。“我是谁?我在干什么?”王其进问自己。但随着直播的不断展开,这些疑问都逐一释然。“有很多编辑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参与直播,所以要重建编辑身份认同。传统编辑是不需要干这些活儿的,为什么我就要直播呢?但我想这都是为了工作,为了把书推广出去。编辑不是一成不变的角色,而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职业。而且,参与直播后,你再去说服作者、指导作者做直播就有了宝贵的经验。”
天地出版社的直播团不得不提。这个团队,不仅有编辑,连出版社领导也时不时地亲自下场。文学编辑王筠竹,前一秒还在正襟危坐码字审稿,后一秒,就化身“美女主播”黄油油,在镜头前“买它买它”了。“在直播的各个方面我都还是个小白。”王筠竹笑言,直播其实是挺专业的事情,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准备,“针对不同类型的读者群,如何选择合适的平台和时段,如何配置直播口袋中的品种,如何与后台团队配合,如何运用直播话术,都有讲究。”
立体呈现
“云阅读”更有文化味儿
如今,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不再局限于直播带货,而是试图用“云”力量让文学立体化。全国各地的图书馆更是纷纷开通“云阅读”平台。此外,电子书阅读器,海量图书一键下载等也十分风靡。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回到文学现场,云游大家故居”大型系列直播活动第十站走进了朱自清故居,一个小时的网络直播吸引了303万网友在线观看。此前,该活动就已经去老舍纪念馆、沈从文故居、萧红纪念馆、郭沫若故居、巴金故居、鲁迅博物馆等文化胜迹,做了8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967万。在这个直播活动中,编辑化身导游,带领网友云游。社长助理宋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系列直播活动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不再把文学局限在纸面上,而是把文学立体化、全方位地呈现给读者。“在万物皆可直播的时代,‘云游大家故居’试水直播获得了平台方的支持,实现了内容有效增值。”作家祝勇表示。
2020年4月22日,亚马逊中国发布“全民阅读报告”显示,逾七成读者反馈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间的阅读量较平日有所增加,同样有逾七成读者认为数字阅读帮自己提升了阅读总量——这中间,图书馆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云阅读平台都次第上线。成都市图书馆馆长肖平介绍,当前成都市所有公共图书馆均可用社保卡当借阅卡进行线上阅读服务,今年4月初,该馆还对线上“成图小程序”进行优化升级,提升了搜索和阅读功能,提升用户使用感。“要吸引更多读者加入云阅读中来,离不开图书馆云服务的基础优化升级。”在成都市图书馆,疫情后微信公众号就新增线上粉丝6000人,线上服务达93项,类似儿童绘本、有声读物点击量“破十万”也已不是新鲜事。
著名作家阿来很早就是云阅读的践行者,《二十四史》这样的大部头他都是通过手机读完的。“这些史书有很多卷,不方便随身携带,在手机上读就很方便,就像随身带了很多座图书馆。”对图书馆线上实现云阅读,阿来认为这就是图书馆应该具备的功能,“互联网时代,打开手机,随时随地阅读,本来就是件很好的事情。如果有图书馆的资源,阅读的内容更丰富。”
对话
云上再精彩
初心不能改
当“云阅读”迅速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保证它健康持续地发展?热潮之下,需要冷思考。毕竟,云,只是阅读方式的迭代变革,大众对阅读的质量不应变味。稳住阅读的心态,守护知识的温度,应是行业坚守的底线——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作家祝勇、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谭发祥如是说。
记者:“云阅读”迅速发展,是因为疫情的倒逼,还是顺应了时代?作为出版社,应该如何应对?
黄立新:我觉得疫情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当然这也是数字时代的必然产物,但,疫情加快了它的生长速度。其实,疫情前,云上阅读、直播带货,已经在书业开始了。2019年底的时候,我们社就开始跟着北京的文化公司学着做直播了,从前想都没想过,我们有一天会跟直播联系在一起。当时我们的编辑很多有抵触情绪,觉得这也太不符合身份了,但大势所趋,必须得尝试、接受。也是因为有之前的那些历练,疫情来了之后,我们社没有那么被动。几乎就几天的时间,这个业态一下就起来了,很快。
人民社走这条路,比其他社都要辛苦。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这种营销模式,比如学术书,就是请薇娅、李佳琦来,他们也未必带得动,我们也没法跟他们合作,进他们的直播间,折扣低到无法想象,赔钱赚吆喝的路走不长。所以,我们会选择像生活类、少儿类这样适合做直播的品类来做。同时,我们可以把一本书做成不同的版本,进直播间的,简装走量,提升影响力,然后带动线下的正常销售。
另外,直播的队伍要有专业的,培养编辑是一条路,吸纳专职的直播人员也是一条路。我们社就刚刚引进了一个川大的营销硕士,专门做直播。
记者:您如何看待书业“井喷”的直播带货?对于它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思考?
祝勇:图书当然可以通过直播传播。这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必须顺应,并保持同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载体,我待在故宫就有特别深的感触,从甲骨文到青铜器,从纸质到电脑。我们现在写作都是用电脑吧,不会再去甲骨上刻字。所以,每个人都是自然而然地在时代中前行。
今年因为疫情,线下的活动不好开展。我的新书《故宫六百年》,原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安排了一系列线下的活动,盛大的首发式、读者见面会,还有邀请故宫的专家一起分享,但没办法,做不了。所以,上次的直播,就相当于一个首发,告诉读者,这个书出来了。这同时也就暴露出线上的弊端,你就只能在直播间泛泛而谈,达不到线下活动的深度,而线下,读者的回应、现场的气氛,都是对作家的鼓励,这些,线上不可能做到。但是呢,线上的影响力、覆盖面,比线下要大得多。线下我做得最大的场次,1000人,已经是极限了,线上的直播,却能吸引13万人同时在线观看,那什么概念?100多个大礼堂啊,我做好几年都赶不上。所以,总体来说,线上有广度,但深度不够。
未来,如果线上线下能结合,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线上,把一些有效信息传递出去,然后将人气聚拢在线下,像我之前在郑州的书店做活动,书店方在网上预告,然后有读者从西安乘火车赶来参与,其实这就是线上线下的结合。此外,我觉得,以后的直播要细化,喜欢人文的,进哪个直播间;喜欢社科的,进哪个直播间;喜欢艺术的,进哪个直播间。这样,在推荐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往深了说,用不着像现在这样,面对各种阶层的人,就低不就高。
记者:“云阅读”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谭发祥:“云阅读”要想长远发展,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第一个,把我们图书馆的资源尽可能地搬上云端,比如,地方文献资源,包括旅游、美术、生活……把读者“云阅读”和“云学习”的精神食粮补充得更充分。还有就是一部分开放的珍贵典籍,我们可以上传到云端,满足读者阅读的需求,助力文化传承。然后呢,在方式上,还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硬件设备,让“云阅读”和“云学习”的速度更畅通,方式更多样。此外,下一步,开展丰富的“云活动”,利用适合在“云”上推广的一些方式和手段,聚集人气,激励参与,让“云阅读”“云学习”成为年轻读者的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手记
云中谁寄锦书来
一场疫情,让原本还在“云”边小心试探的文化人忙不迭地站了上去。作家、出版社、书店、图书馆……结合各自的业态,纷纷开启“腾云驾雾”的模式,求生也好、拓展也罢,一个全新的阅读时代终究是来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守望相助,拥抱春天”线上朗诵会、钟书阁策划的“云逛书店”、新华文轩的“云上·大家说”……线上的阅读活动一波接一波,图书馆也将阅读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云端,让读者轻松藏万卷,拥有“云书房”。在信息时代拓宽精神世界的入口,阅读变得更便捷、更轻松、更丰富。
另一边,直播成了所有人抢占“云”上一席之地的敲门砖,国内出版业2020年上半年的热门话题TOP1就是“直播带货常态化”。123岁的商务印书馆,仅仅在“4·23”一天就进行了8场直播;湖南文艺出版社专门在自己的公众号上高调宣布“开直播了”;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起“书店的春天——拯救实体书店”的倡议,振臂一呼,白岩松、敬一丹、倪萍、六小龄童等,先后走进直播间,为实体书店带货打call。
成绩是有的,市场也是残酷的。一波热度过后,出版界的直播带货面临的问题已经接踵而至。作家们的流量不比明星;编辑们带货水平参差不齐;观看人数冲上千人已是奇迹,更多的时候只有寥寥几十人……如何与读者建立深度的联系?如何打造更有价值的线上阅读服务?如何提升主播的带货号召力?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燃眉之急。新华文轩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着手开发以“图书产品+线上直播的专家答疑个性化定制”的产品包。而四川人民出版社则为编辑推荐了在线直播课程以提升水平。
相信未来,会有一大批图书职业主播出现,他们会像李佳琦了解口红那样,熟悉图书的每一个卖点,一句“买它”,就种草千万家;他们会像薇娅永远拥有首发权一样,独家营销大咖力作、畅销爆款图书。
云中谁寄锦书来?拭目以待。
新闻推荐
误区一:一门心思奔名校正解:“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对于成绩好的考生来说,填报志愿肯定是想选心仪的名校。打...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