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黄厚瑜,女,湖南长沙人,94岁,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异地安置离休干部。她扎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事业30余年,曾任原农二师29团中学校长。1982年离休后,易地安置在雁峰区胜利山社区。30多年来,她自编教材、捐钱捐书,资助困难青少年。2019年5月,黄厚瑜入选“中国好人榜”。
逐梦天山,三十载青春献边疆
出生于湖南长沙的黄厚瑜,初中的班主任是杨开慧的好友、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诗中的李淑一。也许是受恩师影响,黄厚瑜特别爱读书,通过努力自学考上了湖南省立第十师范(现为湖南省芷江民族师范学校)。解放后,黄厚瑜成了新中国一名教育工作者。
上世纪50年代,在《血泪仇》《白毛女》等革命书籍的感召下,黄厚瑜瞒着母亲偷偷报名参军,加入“八千湘女上天山”的队伍中。此后,跟着部队住地窝子,吃苞谷馒头,在荒芜的大漠中,和极端的天气和艰苦的环境作斗争。黄厚瑜作为文化教员,授课之余与战士们一起劳动、一起上军事课。当时她许下三大宏愿:一是要入党,二是上北京见到毛主席,三是考上大学。1952年,黄厚瑜第一个报名,投入到部队子弟学校的建设工作和艰辛的教学工作中。“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我心中就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黄厚瑜回忆,那时候教学条件差,几个年级近百名孩子挤在一间教室里,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却越来越坚定自己教书育人的决心。
三年时间,黄厚瑜先后荣立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1956年7月,黄厚瑜入党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在笔记本上写道:“当我在鲜红的党旗下,高高举起右拳,宣读入党誓言时,激动的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我暗下决心,今生一定勤奋工作,无论何时何地,决不做愧对党和人民的事。”
1960年黄厚瑜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黄厚瑜眼里闪着幸福的光芒:“虽然没有见到毛主席,但周恩来总理与我们一起吃的国宴,刘少奇主席主持大会、给我们发奖章……”1962年,黄厚瑜参加了新疆大学的进修班(大专)学习,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这一年,黄厚瑜也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爱人也来自边疆师团。由于多方面原因,黄厚瑜一辈子没有孩子。
热心公益,桑榆情浓回馈社会
因侄儿侄女大部分在衡阳,离休后,黄厚瑜与丈夫来到衡阳。在衡阳的三十多年,黄厚瑜不管走到哪,都会留下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事的好名声。
她坚持为偏远学校捐书捐款,义务给孩子们上课;她省吃俭用,向素不相识的贫困学子捐赠爱心助学金;坚持“慈善一月捐”,捐给需要帮助的人。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黄厚瑜为支援灾区交了1000元特殊党费。也是在那一年,黄厚瑜签署了遗体捐献书,成为衡阳市年龄最大的签署遗体捐献书的志愿者。她的侄子敬佩地告诉我们,这些年老人累计捐助的善款有20余万元,但她却从不愿意宣扬,总是说自己做得还不够。
在夕阳红老年公寓,黄厚瑜卧室的抽屉里,珍藏的全是她曾资助过的孩子们给她写的感谢信。一个名叫李江的孩子在信中写道:“读大学期间,您一直都默默给我提供生活上的支持,同时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鼓励。”“在您的教诲下,我学习之余还参加一些敬老院的活动,用自己的行动传播正能量,带动身边人,关注社会,回馈社会。”
2001年,为帮助残疾少年彭建辉,当时已是75岁高龄的她又重新备课教书。小建辉,父亲早逝,母亲已改嫁他人,家里有一个瘫痪在床的爷爷和一个体弱多病的奶奶,全家靠政府低保过日子。自己又是先天性残疾,不仅舌头比正常人的短,而且智力比同龄人要低,没有一个学校愿意要。
通过不懈努力,黄厚瑜用两年半的时间帮助小建辉完成了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学习内容,让他从不会说话到能与人进行简单交流,从路都走不稳到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些巨变为小建辉带来了莫大的自信和勇气。黄厚瑜帮助彭建辉的事迹,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赞扬,2003年全国社会工作协会授予黄厚瑜“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初心璀璨,矢志不移报党恩
虽然年事已高,但黄厚瑜仍然每天坚持读报、看新闻、看党的文件,她说要跟形势,就要做笔记、写心得,争取晚年能够多作贡献。2017年10月18日,衡阳市雁峰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组织老干部收看十九大报告直播,整个会场她虽然年纪最大但却是笔记做得最认真的。会后讨论,她表决心:“听了十九大报告很受启发,我们老党员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终身。”她的这番话让其他老党员都伸出赞赏的大拇指。
她一直非常关心党和国家时事,敢于与一些对党和人民不忠诚的人作斗争。有一次她上菜市场买菜,看到一个商贩用党旗盖着菜,她严厉指出商贩这种行为是对党不忠诚,要求商贩必须把党旗收起来,这位商贩在这位正气凛然的老奶奶面前只有低头认错。
老人生活简单而节俭,坏了的家具常常修了又修,破了的衣服补了又补,饮食方面也大都吃些侄儿菜地里种的蔬菜。老人常说,我现在93岁,家具能用就用,新衣服也不要再买,就算生病了也没必要再抢救,以节省国家资源为先。就是这样的黄厚瑜,每年还能拿出上万元用于公益事业。
回顾自己的人生,黄厚瑜谦虚地表示:“我基础差,知识短浅,能力薄弱,我没有作大的贡献,但我有一颗红心,一颗永远向着党的红心。”“我现在就是报党恩,尽我最后这一点余力来报党恩。”(据中国文明网)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杜佩聪黄伟汪小舟)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成功为一患者冯某进行了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愈了他40多年反复咯血的...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