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军近照 受访者供图手术中受访者供图■记者戴余乐
2018年以前,刘先军的职业履历上写着:四川省知名介入专家,四川省医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四川省老年病介入医学专委常委,多篇论文在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
2018年6月,刘先军有了新的头衔:参与乐山市中医医院介入科筹建工作,担任介入科主任。
面对新成立的科室,刘先军以万事从头越的魄力推进学科建设,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带领市中医医院介入团队在业内树立了口碑,确立了地位,建成了川西南地区拥有独立病房、介入手术室、介入门诊的综合性介入诊疗中心。
迎难而上,开启中医介入旅程
“吃得了射线,扛得了铅衣,守得了通宵,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介入医生。”刘先军说,“看到患者转危为安,那种成就感无法表达。”选择了就无怨无悔,刘先军心中始终有一个“介入梦”,这成了他在介入领域不断提高、迎难而上的原动力。
市中医医院介入科成立于2018年6月。刘先军介绍,在科室成立之初,只有几张床位,医护人员从急诊科、ICU抽调,但均无介入基础,所有的手术只能刘先军自己上。“最多的时候,一天做了八九台介入手术。30多斤重的铅衣,穿穿脱脱。”刘先军说,“困难让我们更坚强,有信心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凭着这股韧劲,刘先军制定了“打基础、求发展、谋深耕”的科室管理规划。
考虑到科室医生专业技术水平薄弱的问题,刘先军在科室内办起了学习班,一边当医生一边当老师;同时引进优秀人才,给科里每位医生充分的信任和发展空间,让他们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专长。很快,介入科由刘先军单打独斗,转变为团队专业作战,治疗范围涵盖神经介入治疗、外周血管介入治疗、肿瘤综合介入治疗、非血管介入治疗及急诊介入治疗。
精益求精,介入团队解疑难
介入科成立以来,刘先军及其团队解决了不少患者的疑难疾病。让他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名47岁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多发动脉瘤(三枚)女性患者。
“患者瘤体形态不规整,随时都有破裂风险,简单来说,就是颅内有一颗不定时‘炸弹’,非常危险。”刘先军说,由于患者多发脑动脉瘤且位于同一血管段,病情复杂,该类疾病开颅手术风险大、以介入为首选。但如果采用传统的介入栓塞技术进行治疗,手术时间长,疗效也不佳。
为此,科室立即组织讨论,并开展系列检查,排除种种可能的干扰性疾病。刘先军说,最后决定为患者采用Pipelineflex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即用血流导向装置通过改变血流方向促进动脉瘤内血流淤滞和血栓形成,促进支架内的内膜组织增生,达到修复病变血管作用。术后患者神志清楚,四肢活动正常,神经功能无缺损。3个月后复查造影,原3枚动脉瘤完全消失。
学无止境,打造中医特色介入科
如今的市中医医院介入科,病人年收容量近800人次,年手术量约1000台次,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但在刘先军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伴随着医学发展和病患需要,我们介入治疗应不再仅限于西医的介入穿刺,而应该利用自身中医平台,将中西医结合,服务更多患者。”刘先军告诉记者,从医学院毕业至今,他一直从事西医治疗。但现在,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将中医药贯穿于介入治疗的术前、术中、术后,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肝癌介入治疗后可能引起呃逆,长期如此,影响治疗效果。但如果配合中药治疗,就可减少介入副作用,提高介入治疗效果。
刘先军认为,医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真正造福一方百姓。
平时要出诊、看病、手术,有时周末还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陪伴家人的时间只能一再压缩。面对家庭,刘先军有些愧疚,但他却放不下手术刀,他说:“这就是医生,与时间赛跑,与疾病战斗,用生命守护生命。”
新闻推荐
新华社成都6月29日电(记者陈健)记者从四川省人社厅了解到,该省6月28日正式启动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今年将新招募1516...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