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蔓延神州大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人们经历了从最初的猝不及防、惊慌失措,到后来八方支援、同舟共济的抗疫历程。在整个抗疫过程中,除了白衣战士为我们的身体健康夙夜奋战,整个社会“精神治愈”也是一个全民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流媒体、普通民众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如文学作品、原创歌曲等等,同焦虑不安的消极情绪作斗争,进行全民“精神治愈”。在这场抗疫中,纪录片凭借强大的科普、引导和警示作用,成为了其中最有力的纪“疫”武器之一。这场纪“疫”行动的发起者既有各大主流媒体,又有数不胜数的普通民众,他们共同把抗疫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一场全媒体的全民纪“疫”就此打响。
主流媒体纪录片通常以更贴近纪“疫”的第三人称视角,为我们打开了平凡英雄的内心世界。新华社推出的纪录片《英雄之城》中,看着杨萍医生接受采访时眼中所噙的泪水,我们能够感受到无数白衣战士凝心聚力产生的巨大力量,白衣战士视角下的前线让我们每个人的心为之震颤;《在武汉》这部纪录片第五集中,望着镜头里吴悠为普通人义务分发物资笔直的背影,我们对“病毒无情,人间有爱”有了更具体的感知;在《中国面孔》第七十四期中,王珣医生面对镜头眉目紧锁,我们和她一同回忆刘智明医生生前辛劳工作的状态,让我们记忆深刻。
主流媒体的高度决定了纪录片内容广泛的特点,一场更全面的战“疫”映入眼帘。在《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第五集中,主播李小雷和同事们在单位值班,让我们看到在疫情期间不只有白衣战士挺身而出,还有许许多多工作者坚守战线;在《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第三期里,镜头齐聚南通市民营医疗器械厂,那些忙碌制作口罩的工人们在我们身后保驾护航,无数画面中普通工作者坚守岗位的身影令人动容。在主流媒体纪录片广泛性的推动下,各行各业普通人的力量凝聚到一起,一同连接起这场抗疫的高光时刻。
主流媒体纪录片凭借其完整的叙述特点,将时间层次展开,使故事性和逻辑性更强。比如纪录片《第一线》第二期中,我们较清晰地了解到许多患者从患病到出院的全过程;在《战疫》纪录片中,随着配音员讲解疫情从暴发到慢慢得到控制,我们悬着的心也逐渐平缓了下来。主流媒体纪录片的叙述性不仅加深了观众的认知,更帮我们起到铭记历史的作用。主流媒体纪录片擅长洞悉观众的内心世界,让每个人在满目流萤之中,找到自己关注的那一簇星星之火。同时在逆行精神的接力下,奉上一杯多味的香醪佳酿,呼吁大家一同助力中国抗疫行动。
自媒体纪录片选择以更加直达心扉的第一人称视角为主,为我们打开疫情期间普通人生活的那扇窗。比如UP主“林晨同学”在B站上传一段“我”在武汉封城前去超市储备食物的实拍,吸引了网友大量评论和关注,加深了人们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在武汉解封之后,UP主“VanceYMJ”将眼睛化作“摄像机”,带我们领略了武汉迷人魅力背后的坚强。在这些纪录片的留言评论区,出现最多的字眼无疑是“武汉加油”,各种祈福祝愿也从侧面说明第一人称视角下的纪录片与大家会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自媒体的接地气决定了纪录片日常且细微的内在性质,将更细微的生活记录尽收眼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线上志愿者的作用,借朴素的言语和温润的双手,面对面将武汉的纪“疫”日记本传递。
全民纪“疫”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抗疫历程,既有客观的生活记录,又有感性的情怀召唤;既有宏大的英雄悲壮,又有微小的平凡真情;既有叙述故事中的目之所及,又有抒情内涵下的身之所感。这样的纪“疫”是全面的,他们既将前线战士们逆流而上的坚守展现出来,又将普通人眉端的微皱、眼角处的泪渍记录下来,折射出纪“疫”大潮的全民参与。主流媒体纪录片和自媒体纪录片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不仅昂扬了战“疫”的士气,更坚定了战“疫”的决心,为全民性纪“疫”搭建起记忆的殿堂!(指导教师:刘长宇,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师)
□曹现龙
新闻推荐
新华社成都5月21日电(记者陈健)四川省人社厅、教育厅等多部门21日宣布,四川出台10条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包括挖掘国有企...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